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听,湖北好记者的泪目瞬间

作者: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20-11-12 11:37:25

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勇敢逆行、连续奋战,用镜头和文字,用情讲述抗疫故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抗疫“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武汉客厅举行。

我省4名优秀记者代表,结合自身感悟,再现了抗疫期间一线采访的一个个泪目瞬间。

瞬间一:16年第一次几乎全程流着泪完成采访

湖北日报记者李墨

今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武汉封城第四天。我接到报社紧急采访任务:立刻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采访院长张定宇。

当他一瘸一拐地推门走进来,我的目光疑惑地落在他的腿上:他是受伤了吗?

在一次通话的间隙,我抓住机会问他:“大伙儿都说您性子急,您是不是常对他们发脾气?”

张定宇突然陷入了沉默。好一会儿,他才抬起眼睛,平静地说:“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心里面有一个秘密,从未对外人说起过,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刚刚看到我走进来的时候,我的腿,是跛的。”

我震惊地停下手中的笔,泪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第一次几乎全程流着泪完成的采访。我们的摄影记者柯皓,一个拿了16年相机的老记者,同样因为颤抖,第一次没有端稳手中的相机。

此时此刻,张定宇的妻子,仍在另一家医院的重症病房,情况危急。谈到妻子的病情,张定宇突然摘下眼镜,双手长久地捂在脸上,他在哭。他说,“我们结婚28年了,感情很好!我真的很怕她扛不过去,怕会失去她!”

两年前得知病情时,张定宇也曾恐惧过。有人告诉他,你前面的路不会是太远,不可能再走多长时间了。

“不会太远”是多远?

张定宇说:“也许10年,也许5年。我自己也是医生,这个病很残忍,我救不了自己,但我依然相信我能够带领大家向前冲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算身体在萎缩,但我的思想并没有残疾!”

采访结束已是凌晨。我们连夜赶写了人物通讯《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报道在全国率先推出后不到24小时,湖北日报新媒体点击量突破6900万次。随后,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瞬间二:甘愿让洪流踩着我们的肩膀平稳过境

湖北广电记者尹华正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在一线,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1月23日号那个凌晨,我们一睁眼,就在了。于是我们拿起话筒就成了战士,拿起本子就写满了故事。

因为身在武汉,所以,我们是记录者,我们也是守护者。我们告别爱的人,我们也守护爱的人。

这个人是我的同事,叫李昕。几十次出入红区,他跟摄像达成了一个默契:千万不要拍到他的脸。作品上也从来不署名字,就怕怀孕的妻子看见。他的妻子在香港工作,快过年的时候,怀孕5个月,想着还早呢,正好春节假期去香港陪陪她,结果,封城了。

不久后的一天傍晚,妻子在香港租住的房子里突然见红,孩子在肚里才7个月。救护车还没赶到,她就已经独自一个人在单人床上把孩子生了下来,脐带还连着的情况下,自己给宝宝擦洗了身子,然后给李昕发了信息。

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和李昕都在审片间开编后会,他手机微信响了,妻子连着给他发了三句话:“生完了,早产了,是个女儿。”其他什么都没说。

李昕肯定特别疼,像没打麻药一样。他开上车,在武汉寂静的高架桥上飞驰。但是,他知道,开得再快,也出不了城。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问起他,你肯定想骂人吧?

他说了“山东兄弟”的名字。那是他那段时间全程跟拍的一对山东来的志愿者。哥俩开车送物资来武汉,走不了了,干脆连人带车留下当志愿者,一直干到武汉解封。

李昕说,别人大老远的来咱们这,都不骂人,我有什么好骂的。说完又埋头狠狠扒了几口饭。

我们记录故事,我们也成了故事里的人。我们的故事感动着别人,而别人的故事又激励着我们。

英雄闪烁着英雄的光芒,而我们就是沙砾,甘愿让时代的洪流踩着我们的肩膀平稳过境。

瞬间三:挖掘报道“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作为武汉本地的媒体人,我从疫情之初一直战斗到疫情结束。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的所见所闻都阐释了,伟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落在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身上,落在或相向而行或默默坚守的具体行动之上。

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与医学科主任。2019年12月27日,她注意到病房里新收进的4个病人,一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另外三人是一家三口。

12月28日、29日,病房又收进了3位这样的病人,全部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张继先心急如焚,她请求医院组织院内大会诊并再次上报,她当即拟定了院内会诊专家的名单。

12月29日中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了全院专家对张继先的这7个病人进行会诊,专家们一致同意张继先再次上报的意见。这一次,张继先终于成功报告疫情,从而拉响了警报,打响了武汉保卫战的第一枪。

我报道的张继先发现并上报疫情的日子,成为中国抗疫时间轴的起点,被写进中国抗疫白皮书,为构建中国抗疫叙事框架贡献和自己的力量。

就在张继先成功上报疫情一个小时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接到了上级指示,让他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会诊和现场调查。会诊完,黄朝林意识到问题严重,请示张定宇院长后,他调来负压救护车,将张继先的这几个病人及时转运到金银潭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武汉与新冠肺炎打的是遭遇战,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率先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张继先、黄朝林、胡淑芳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存在。

我有幸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他们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的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身影,我被他们深深地感染、感动,并以他们为榜样,追随着他们。

瞬间四:77天采制了79条抗疫相关报道

武汉广电记者周嘉旎

2020年,是我入行的第八年,这一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可能是最严峻最持久的“突发应急”。

1月23 日凌晨,武汉市发布消息:当天十点起,关闭离汉通道。

清晨,武汉新闻广播6路记者出发采访,我是其中的一员。各项措施有条不紊落实,人民群众平和淡定遵守。这一切,通过当天播发的录音新闻《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如实呈现。这一天,将被历史铭记。

我的一个采访对象叫秦文,是国家卫健委院感防控专家组成员之一。1月25日,她跨越3000多公里,只身一人从乌鲁木齐赶往武汉,定点支援武汉肺科医院,直到4月15日,在武汉战斗了整整82天。

82天的艰难险阻,秦文没有着力描述,她更在意的是和肺科医院的同仁82天的共同奋战生死相守。82天里,面对生死,秦文没有掉过泪,接过肺科医院为她特制的永久员工牌,秦文哭了。

秦文的故事,我用3天采访、260分钟的录音、4万多字的访谈笔录,最终完成口述实录报道《援鄂院感医生的82天》。

秦文是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中的普通一员。4.2万张武汉战“疫”的面孔,我们经历了4.2万多次的感动。或许全民战“疫”的氛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但这些被郑重撷取的瞬间,会唤醒更多战“疫”记忆,成为时间的永恒。

从1月23日到4月8日的77天里,我采制了79条抗疫相关报道。我,在现场!不只是我,人满为患的发热门诊、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红区、沉默无言的隔离点、人声鼎沸的物流配送园……到处都有记者的身影,这职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英雄的人民背后有英雄的领袖,英雄的城市背后是伟大的祖国。我很荣幸,能给这篇伟大的英雄传记添上我的一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袁超一)

(责任编辑:李婷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