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使庄稼长得更好”彰显伟大情怀

作者:张全林 来源: 云南网 时间:2020-01-08 14:33:55

  “农名院士”朱有勇 记者 赵黎浩 摄

  作为典型的边疆“民族直过区”,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少数民族人口占87%,其中拉祜族占80%,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98户16620人。2015年,竹塘乡迎来了中国工程院以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金凤凰”,他们开出的科技“药方”,助力边疆群众跑出了脱贫加速度。他们科学报国的伟大理想,定格在了这片巍峨的山林间。

  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朱有勇最初的理想。作为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指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500多位科技致富带头人。四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的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

  时代召唤,是成就事业的大好机遇。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紧扣在一起,就能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在澜沧县、在云南省,在全国扶贫攻坚第一线,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卓越贡献。科技扶贫的实践,再次生动地证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脱贫攻坚是科技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大战场。

  为民情怀,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在朱有勇创办的科技扶贫项目基地,许多没有出过大山的少数民族群众,都熟知这位大科学家。朱有勇为调动群众科技脱贫的积极性,学会了用拉祜话跟他们交流,用方言同他们拉家常。群众与这位科学家之间,没有距离感,就像一家人。为让群众信科学、增信心,朱有勇租地亲自种起马铃薯。当村民们看到“大洋芋”一亩地能赚5000多块钱,都争先恐后来学习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把事业植根于人民,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事业就会像肥沃土地上的庄稼一样,根深叶茂,长出好收成。

  大爱忘我,是成就事业的精神境界。把人民的幸福当作自己幸福,为人民创造了幸福自己才会幸福,这是科技工作者成就一番事业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朱有勇经常告诫学生,学术上、科研上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远离功名浮躁,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积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要仅仅为了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制约农业发展的真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朱有勇以“会种地的农民”为荣,以能够帮助农民把庄稼种的更好为追求。把科研拿到农民的田地里开花结果,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这是朱有勇大爱忘我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李婷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