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朱有勇:扎根云岭投身科技扶贫

作者:陈怡希 来源: 云报客户端 时间:2022-07-07 16:04:09

“冬季我们种植马铃薯让钱包鼓起来,夏季我们旱种杂交水稻把肚子填饱。我们教授技术给你们,你们管好各家的水,种好各家的地,有钱赚,有粮食吃。”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带领杂交水稻旱种技术团队,深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的田间地头,开展山区旱地滇型杂交粳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

40年来,朱有勇扎根云岭大地,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高中毕业后,朱有勇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成为了一名知青。知青生活让他成为干农活的好手,更让他深植了与农民的感情,感受了农民生活的不易。自此,“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成了他朴素的愿望。

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抓住机会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后又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植物分子病理学。两年后,他谢绝了悉尼大学教授对自己的殷切挽留,带着家人一起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县实施定点帮扶,院里组织院士商议,提出工程院要有一个人蹲在这里干。”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2015年底,朱有勇带领工作团队来到了澜沧县,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竹塘乡云山村委会蒿枝坝村民小组。从此扎根基层、扎根农家、扎根扶贫一线,一干就是7年。

当地语言不通,他就学习拉祜话;老乡不懂新的生产方式,他就走家串户,与他们深入交流。那一年,他带着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14次往返蒿枝坝,深入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白天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种植项目。

通过多次调研,朱有勇团队认为澜沧县的思茅松林下土壤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宜三七生长,如果能顺利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将对百姓脱贫致富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要在松林间种植有机三七,必须克服不用化肥和农药的难题。为破解难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进行“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攻关。凭着严谨的科学管理,朱有勇团队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

7年时间,朱有勇走遍了澜沧县的村村寨寨,推广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1629亩、冬季马铃薯17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培养了2200余位致富带头人,户均增收近万元,探索出一条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作为教师,朱有勇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培养成行家和致富带头人。针对澜沧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弱的现状,朱有勇团队在澜沧举办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实训班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将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生产。“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21年,朱有勇团队在澜沧举办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竹产业、茶产业、畜牧养殖、冬季蔬菜、冬季水果等培训班10个,共招收600名学员。学成后,这些学员带着知识技能回家乡推广,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撒遍澜沧大地。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书写了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农民教授”成为朱有勇最钟爱的光环。他潜心科研、科教报国,扎根云岭大地,贴心服务乡亲,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风采。


(责任编辑:喻自洲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