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侯振伟:不忘初心“绣”前程

作者:王陶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19-09-16 21:12:01

44岁的侯振伟是屏边县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的总经理,也是屏边县鑫园缘民族旅游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是全县苗族刺绣协会的会长。从2011年开始,他以“十年磨剑”的坚持专注苗族刺绣,成功把屏边苗绣技艺转化为产品、商品,并成功推向市场,先后捧回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奖项,日渐成长为全县乃至全州苗族刺绣的领军人物。2015年,州旅发委授予他“红河名匠”荣誉称号。

这个个头不高、貌不出众的苗家汉子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脸自信,谈吐儒雅,不论节日与否,还总穿着一身自制的苗饰服装,识别度极高。他说,自己要做苗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人、代言人。“由我自己来展示苗绣作品再恰当不过。” 

创业,定心走稳

和每一个年轻人一样,曾经的侯振伟也并未想过会走上搞刺绣的路子。1999年,侯振伟从单位下岗后,栽过香蕉、干过汽车装饰,还做过餐饮。“始终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让我觉得找到了方向。”侯振伟说,直至到昆明打工才让他恍然意识并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打工的企业主要从事旅游工艺品加工,并且以民族刺绣品为主,产品销往大理、丽江等地,很受欢迎。”

然而,侯振伟却遗憾地发现,备受游客青睐的云南少数民族刺绣产品中没有苗族特色的刺绣商品。尴尬的市场局面让这个苗家汉子很是忧心。“在少数民族文化璀璨的云南,屏边县作为全省惟一苗族自治县,苗族刺绣技艺不输其它兄弟民族,一定能移置开发成旅游商品。”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侯振伟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1年,侯振伟返乡创业,办起了苗缘手工车间。从此,一心扎进了研究苗绣、推广苗绣产品的工作中。

守业,用心注情

俗话说,创业没有守业难。从小就对苗绣耳濡目染,加之在昆明工作时积累了推广经验,侯振伟的创业之路不算坎坷。然而,当深入其中,他才发现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刺绣不同与其它刺绣技艺。“每个花饰图型都有故事,可以说一张绣片就等同于一段苗族的发展史。这里面学问很深。”侯振伟说,近10年时间,他几乎走遍了全县的苗族村寨,收集并学习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刺绣技艺。

带着要让苗族刺绣走向市场的梦想,侯振伟不断学习、创新、开发,并通过招募吸收了一批刺绣技艺过硬的民间绣娘。从此,他带领大家将苗绣元素移置进布包、桌旗、床品等家居生活用品,抓住屏边发展旅游业的契机迅速打开销路,并与昆明企业合作,将产品销往更多更远的旅游市场。

几年的磨砺,苗缘手工车间的订单已从最初的每年5万元左右发展到几十万元,手工作坊也逐渐发展成以刺绣为主的手工艺制品企业,有固定绣娘62人,苗族刺绣协会累计发展绣娘近300人。 

承业,梦在远方

苗绣技艺没有文字记载,是一辈一辈口口相传承袭下来。

“我们的祖先用一针一线把苗族的迁徙史绣进精美的服饰,也因此苗绣被誉‘无字史书’。”有关苗绣的,在侯振伟的眼里都是故事。近10年时间,侯振伟已经熟练掌握了缠绕绣、剪布绣、数纱绣、梳子绣、挑花绣、反绣正用等技法。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苗家妇女开始重拾技艺,忙完农事,她们便在家做绣品。“农闲时节,绣娘们平均每月可以收入一两千元。”侯振伟很是高兴地告诉记者,企业的生产现在已不止局限于县城的加工厂,而更多是分散在各个村寨的绣娘家中。

如今,侯振伟的苗绣工作与贫困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在一点点壮大企业生产的同时,帮助山里的苗族妇女改变着生活,让她们既能照顾到家,又能较好地实现自身发展。言语中,侯振伟自信地说自己正在努力,不忘初心,一定筑梦前行。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