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作者:许扬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2日 02:53:36

B813919C-756A-4BA6-AB49-C55A2C46D732.jpeg

传统节庆火把节

本网讯 红河州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截至今年7月,红河州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9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7人,其中,国家级13人、省级87人、州级398人。

881B85BE-4878-45B5-865B-B06EF8B5129A.jpeg

刺绣

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让红河州享有“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区”的美誉。自2004年开始,红河州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通过调查,许多优秀的极具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项目争相凸显,弥勒彝族阿细民间传说、河口瑶族迁徙叙事诗、绿春哈尼族神话古歌《都玛简收》等经典民间口述文学在多年沉寂后浮出水面。哈尼多声部民歌、石屏彝族海菜腔、建水彝族四腔等民间音乐得到系统、完整地收集整理。

A452AD51-F868-4AFA-95D9-4D4D4E88F2DB.jpeg

子雄"莫搓搓"文艺队再竹林下演唱"哈尼多声部"歌曲

在此基础上,红河州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努力,四季生产调、彝族烟盒舞、阿细跳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乐作舞、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等16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祭火、哈尼族长街宴、建水汽锅鸡等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C7C9F3-FD70-4037-B65D-1FBF81224942.jpeg

彝文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河州将持续探寻、记录珍贵独特的文化基因,守住历史的根和魂,为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强州目标作出贡献。

(图为州文旅局公共服务科提供)

责任编辑:佚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