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蒙城印记

作者:黄祺芫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9日 22:49:02

  我的家乡,祖国西南边陲小城蒙自市,美丽的南湖之畔,有一群地标性建筑——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周柏斋的“听风楼”。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文法学院,就坐落在南湖之滨。如今,这里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哥胪士洋行更是作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纪念馆修缮一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馆前一块石碑上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38年的中国,日寇践踏、山河破碎、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重危,偌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清华、北大、南开3所高校合并在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长沙也遭到了日军的攻击于是西迁至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从长沙迁到昆明的老师和学生分为3个团,老师乘坐汽车到达昆明,女生和体弱多病的男生乘坐轮船,剩下的男生则组成步行团,他们一路上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西迁之路极不平坦,特别是200多人步行团从长沙出发一路步行经过了镇远、贵阳、曲靖等地最终才抵达昆明,经过3个省份,27个县城,大小村落数以千计,行程上千公里。师生们胸怀教育救国之梦想,以拯救民族存亡为己任,肩负唤醒民众之职责,不畏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蒙自。“我们到达蒙自文法学院读书时,口袋里所装的手帕,身上所穿的内衣内裤,全都千洞百孔,不堪入目。而我们却仍然精神焕发,刻苦攻读。为什么?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学成报国”(刘重德,《跋山涉水赴联大读书写诗为中华——献给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西南联大的文法学院。当时,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听风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三面环绕,庭院开阔。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一进大门,松柏夹道,殊有些清华工字厅一带情景。”(浦薛凤教授语)当时跟着父亲冯友兰的小女孩宗璞回忆:“园中林木幽深,植物品种繁多,都长得极茂盛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瞠目结舌。记得有一段路蔷薇花遮蔽,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

  因为有西南联大的存在,边城蒙自和美丽的南湖便融入了深深的人文情怀、文化传承和现代文明,演绎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影响着这个小城……

  每天,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时局,青春的气息弥漫蒙城。南湖,一时成了西南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周定一《南湖短歌》)陈寅恪教授漫步湖边,发出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那心里,不仅是对景物的赞美,还有对故国的怀想。

  因为南湖,这里便有了一个文学团体,叫南湖诗社。闻一多、罗庸、朱自清成了诗社的指导,穆旦、周定一、刘重德、赵瑞蕻、向长清、刘兆吉等成了诗坛新星。西南联大还有个现代派诗歌的引路人,就是外教燕卜荪。燕教授经常在夜晚一个人坐在南湖东岸的咖啡馆里,边饮酒边写作,而后自说着走回海关大院。深夜大门关了,他就翻门进去。燕教授落拓不羁的个性让人喜爱,他后来成为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

  走进哥胪士洋行二楼,轻轻推开一扇门,那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闻一多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他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一多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西南联大师生暂时的宁静,提供了一个读书的所在,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这群血气方刚的青年,一腔豪情总是难以抑制。1938年5月4日,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还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7月7日,西南联大师生和蒙自民众又在旧海关空地举行抗战纪念集会。冯友兰教授作演讲,强调一年来抗战成果令人满意,中国坚持持久战是有希望的,一城一地之失,不可悲观,中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又言战争固然能破坏,同时也将取得文明之进步?(宗璞,《梦回蒙自——记冯友兰先生在蒙自》)。师生还与蒙自各界一起开展抗日救国募捐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蒙自人民纷纷捐款支援抗战。在师生们的宣传鼓动和热烈情绪感染下,抗战期间,边城蒙自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蒙自抗日救国运动高潮迭起,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抗敌歌》《游击队歌》等抗战救亡歌曲……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光,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从百年滇越铁路上,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国历史上和教育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仅仅存在了8年,却诞生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一百多位文坛大家,172位两院院士……在那8年时间里,这所大学还有832位学生投笔从戎,参与抗战……

  如今,西南联大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却以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意识融合在当代人的血液中,以红色基因的形式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它所释放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佚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