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情怀”

作者:李泉兵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16:48:22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者哪一个更重要?余秋雨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我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但是,这里所说的“路”,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空间里的移动轨迹,它包括了这个人的所有经历。我相信,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一切,就是他(她)走过的路,也是他(她)读过的“书”。

同一个人,随着阅历变化,看待同一事物的情感反馈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阅读,关注点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近日,重温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种感受更为明显。

初中的时候读《岳阳楼记》,记得最清晰的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隔多年,在经历了人生路上诸多风雨的捶打淬炼之后,已入不惑之年的我再读《岳阳楼记》,关注点却转移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对照古代“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来解读,就是从“修齐”到“治平”的升华过程,就是从关注“个人品德”到关注“家国情怀”的过程。

生活中,不少有德有才的人,其中有一些,他们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打理得很出色,但却无意造福于更多人,他们骨子里缺少“为更多人谋福祉”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这些人,他们品行端正、才能出众、受人尊敬,但他们只想把自己修炼好,只想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根本不想管“治平”的事儿。

情怀是托起秤盘的掌心,史料反映,范仲淹在编纂《水利图经》时,必在竹简间夹带沿途采集的枯穗。那些干瘪的谷粒不是治水方略的注脚,却让“先天下之忧”的士大夫始终记得,疏浚的不仅是河道,更是百姓哽在喉头的叹息。

德能润物,才可移山,但若失了情怀滋养,德会风化成教条,才能也将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公民,虽有德有才但不想多管“闲事儿”,只想安安稳稳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做一个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一位官员,为国为民的情怀应该是起码的要求。毕竟,一心为公才能对得起人民公仆的称号吧。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