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的世界里,苏铁科植物堪称“活化石”,见证了地球数亿年的沧桑变迁。而在红河州,有一种更为珍稀的苏铁——红河苏铁,它是全球仅分布于红河州个旧区域的独特物种。历经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与繁育,如今这一濒危物种正重焕生机。
五月,红河苏铁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花期。天刚破晓,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便踏上了征程。他们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穿梭在山林之间,只为寻找那珍贵的红河苏铁雄株。找到目标后,工作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仔细测量记录各项数据,随后小心翼翼地采集花粉。“这是我们近期发现的一株开雄花的红河苏铁,采集花粉后,我们将其用于雌花的人工授粉。等雌花成熟结实,再采集籽种进行人工繁育,最后把幼苗回归野外,以此扩大种群数量。”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个旧管护所工作人员徐佳妤说。
说起红河苏铁,它的“身世”颇为曲折。最初,它在开远市郊苗圃被发现,直到1992年,科研人员才找到其原生地——个旧市卡房镇和保和乡,那时它还被称为“灰干苏铁”“保和苏铁”。1994年,“红河苏铁”这个名字正式亮相,在美国苏铁协会杂志、南非《非洲铁》杂志上公布后,才被世界所熟知。作为分布范围最狭窄的物种之一,红河苏铁仅在个旧市冷墩、麻玉田一带生长,是红河州特有的珍贵“宝贝”,正因如此,对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然而,红河苏铁的繁育之路困难重重。由于其雌雄异株的特性,“雄花”总是先开放,等到“雌花”需要授粉时,“雄花”花粉的活性早已大幅降低,在自然状态下,它的繁育率极低。2015年,保护区工作人员首次发现红河苏铁开花,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指导下,一场拯救红河苏铁的行动拉开帷幕——人工辅助授粉试验正式开展,从此开启了红河苏铁的人工扩繁之路。
“鉴于红河苏铁个体稀少,我们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先进行调查,在苏铁开花、结实的时候帮它人工授粉,采集种子进行培育,等苗木长到一定数量和大小后,再回归原生环境,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会长龚洵说。多年来,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共培育出3200余株红河苏铁幼苗,并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2年分三批将它们送回原生境。令人欣喜的是,回归种植的红河苏铁保存率均在90%以上。
除了人工繁育,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和个旧市还采取“人防+技防+物防”的综合措施,全力守护红河苏铁的家园。经过多年努力,红河苏铁的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从1998年野生重点植物调查时的不足1000株,到2025年挂牌核实时的3925株,其中人工回归2557株,野生植株1368株,数量近乎翻了4倍。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