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红河‖一路惊天(五)

作者:路人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10:34:11

沿滇越铁路行走,不经意处,就会遇到土包一样的坟茔,这些坟茔于荒野之上,静静守望着蛇行一般的路轨。风冽冽,花艳艳,阳光刺痛了我的双眼,荒野埋忠骨,绿荫佑英魂,他们守护着滇越铁路和滇南要塞,至死仍未有期。

驻守滇南的中国士兵,不仅要时刻防范日机的轰炸,以及小股部队的袭扰,也担忧于瘴气和疟疾的肆虐。滇南地区的金平、屏边、河口、绿春直面越南,为抗日防线的最前沿,也是瘴气最严重的山高林密之地。

所谓瘴气,《现代汉语词典》有专门的解释:“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简言之,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感受到什么叫瘴气了,我走在滇南的大山里,空气清新,密集的森林已经少见。山里的老乡告诉我,实际上,最致病的瘴气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

瘴气是山林恶浊之气,发于春末,敛于秋末。各路的瘴气都是清明节后发生,霜降节后收藏,独有滇南与越南交界之地的瘴气却不如此,可以说四时都有的。四时不绝,尤其以冬天、春天为最厉害,与别处不同。

金平著名的分水岭,属于瘴气多发之地。那里的林木,四季葱郁,幽深广漠,看上去完全像一幅刚刚着了色的湿淋淋的油墨画,树间浓雾如丝,将一棵又一棵的树缭绕。地上的树叶尺把厚,踏上去如同海绵。据当地人讲,这些地方瘴气氤氲,清早起来,咫尺之间人不相见,一定要到日中光景,雾散日来,方才能辨别物件,山中尤其厉害。所以当地人晓起行路,必须饱食;或饮几杯酒,方可以抵抗瘴气,否则触着之后,一定生病。夏天甚热,挥汗如雨,但是当地人终不敢解开衣裳当风取凉,夜间就卧,必定密闭门户,这些都是为了防有瘴气侵入。

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不断向云南边境推进。1940年12月,国民党第1集团军3旅6团奉命开赴金平,分驻于金平县白沙坡、分水岭、五家寨、大山、白石岩等地,以防守日军由越南侵入,其中第2营驻地分水岭。营地是由士兵自己修筑的,建于一个山脊的凹地上。为鼓舞士气,决心同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特将该营命名为“平寇营”。

可是不久,远征而来的士兵水土不服,特别不适应在这种瘴气多发的山地作战。我猜想,那时候的分水岭刚刚下了一场大雨,头上的阳光和空气交织在一起,形成色彩绚丽的景观,士兵们惊呆了,这样美丽的景色是他们不多见的。虽然连年征战,士兵们也大都是性情中人,他们喜欢这样的景色。他们呆呆地望着,但见丛林灌林之内,灿灿然犹如金光,忽而从半空坠了下来,小如弹丸渐渐飘散,大如车轮忽然进裂,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气逼人。士兵们忽然受了这股气味的侵袭,立刻就病了。他们不知道,这叫作瘴母,是最可怕的。一年之中就有96名官兵因感染瘴毒而不幸病故。之后,他们被集中安葬于金平县分水岭平寇营驻地附近,日夜守护着滇南边境的安宁。

1941年底,为了纪念96名为国捐躯的官兵,国民党第1集团军3旅副旅长安纯三(第1集团军3旅6团前任团长)及新任第6团团长宋载之率全体官兵特地在“平寇营”墓地树碑志铭。碑额横书自右至左,阳刻仿楷体。第一行为“第三旅步六团”,第二行为“病故官兵纪念碑”。左右两联成直书,阴刻隶体,右联为“敌未灭土未复君等胡死”,左联为“国犹病民犹贫我辈愧生”。中间记刻着96名官兵单位、职务、姓名。碑中有一段碑文:“本团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奉命到金守备国境拒止倭寇于兹将一年总据感染瘴毒病故官长二员士兵九十四名。”右边落年款是:“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立。”左边题款是:“副旅长安纯三团长宋载之率官兵建。”撰写此碑的执笔者为安纯三的师爷,凿刻者为当地有名的石匠。石碑呈长方状,通高2.15米,宽1.34米,厚0.34米(其中碑脚高0.30米,宽0.44米),重约1.6吨。石碑矗立在96名官兵坟墓之前。由于多年无人管理过问,石碑倒地,任其日晒、风雨剥蚀和牛马踩踏,20世纪60年代初,养路工人发现后抬到五道班大水池前用于搓洗衣服,故许多字迹已被磨损。1985年被金平县文化馆征集收为馆藏文物。

不知为什么,当我走进这里时,心里竟是如此宁静,没有悲伤和感慨,心里只有静。我知道,他们虽然没有战死于战场之上,但他们一样是民族的英雄。不记得哪位将军这样说过,只要在边境守着,就是对抗战的贡献。

分水岭病故抗日将士安葬点坐北朝南呈梯形状排列,占地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坟墓为石砌封土,建造粗糙简陋,布局有序,绝大部分没有立碑,四周均为山林,似乎大片的静谧正从树上掉落,我静静地看着这些树,他们就像隐蔽于大山之中的巨型兵阵森严壁垒,似乎只需一呼,他们便会冲锋陷阵。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于红河地区病故的抗日将士有1715人,以下仅为有史可查的事件:

1940年7月,日军占领越南老街、谷柳,对河口构成严重威胁。是月,河口城区疟疾大流行。驻守河口镇的国民党一个连120余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全连仅13人幸存(《河口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页)。

1940年,参加抗战的学生、民工、担架队员13人,因感染“瘴毒”而被夺去生命(《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32、605页)。

1940年,驻金平县沙依坡乡阿哈迷村守疆抗日的国民党第1集团军3旅13团,因染瘴毒病故官兵593名(据金平县民政局考证)。

11939年至1942年,驻金平县马鞍底守疆抗日的国民党第1集团军3旅5团,因染瘴毒病故官兵840名(据金平县民政局考证)。

1944年,国民党驻防金平县勐拉的一个连,仅半年时间,就有66人即因感染“瘴毒”而被夺去生命(《金平文史资料》第一辑,金平县政协编,第142页)。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说过,每一棵树都是人的来世,滇南的树,都在为那些死去的抗战英雄而活着,从山谷到山峰,此起彼伏,生命的绿意连绵不绝。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