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传彝韵方纸绽新花

作者:黄健 李沿杓 蒋劲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8日 23:19:06 来源:红河网

午后,阳光穿过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大台子小学教室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灵巧的手指上。银针在绣布间穿梭,彩线翻飞,绣出朵朵彝族马缨花——这里是大台子小学的非遗刺绣课堂,也是彝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现场。

“看,这朵花要这样收针才饱满。”65岁的彝族刺绣传承人李晓英俯身指导一个小女孩,手中捏着绣绷进行示范。教室里,20余名学生低着头,针线在指尖跳跃。10岁的张雨萌举起绣片,眼睛亮晶晶的。“老师说,我们绣的不只是花,还是阿嬷们传下来的故事。”“从前总担心手艺失传,现在孩子们自己设计纹样,比我们还敢创新。”老师李琼玉抚摸着学生的作品感慨道。

剪刀起落处,红纸翻飞如蝶。在另一间教室,剪纸传承人李照英正带着学生创作“民族团结”主题作品。12岁的王浩宇屏息凝神,刀尖沿着铅笔线游走,一张红纸渐渐呈现出手捧石榴的彝族少女图样。“我想把剪纸贴在教室的墙上,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的文化。”他腼腆一笑,展开作品:党徽与月琴纹样交织,石榴籽紧紧相拥。李照英望着满教室跃动的身影笑道:“孩子们的刀工还嫩,但这份心意,剪得出最漂亮的‘同心结’。”

“叮铃铃——”下课铃响,操场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唱着彝歌,跳起欢快的彝族舞蹈。每一次舞动,每一个手势,都传递着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不做标本式的保护,要让文化在孩子手里‘活’过来。”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办主任焦思说,“雨过铺街道将继续深化‘非遗+教育’的融合模式,让传统艺术与当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