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理论维度,为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既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以文塑旅,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纲要》指出:“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局融合发展。”“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元阳县阿者科村立足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打造游客观赏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文化靓、生态美、人和谐的繁荣景象。自2019年3月第一次分红以来,累计分红233.25万元,平均每户累计分红3.5万元。阿者科村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使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根基。
二、非遗赋能,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从文化自信出发,深挖“梯田魂、古城韵、福地行、异域风、红色情”5座文旅“富矿”,加快建设“跨境旅游先行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高质量发展试点区”,不断打响哈尼长街宴、阿细跳月节、孔子文化节等民族文化品牌,持续推进“文物+旅游”“非遗+旅游”,促进非遗与旅游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依托“千年建水紫陶产业”“千年建水古城”两张名片,深入推进“紫陶+文化”“紫陶+旅游”等多产业发展;曾荣获“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被评为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之一的建水紫陶小镇,吸引了来自全国全世界的大量游客,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让各年龄层游客深入体验紫陶书画、拉坯、湿坯装饰等紫陶制作基本技艺,感受非遗的魅力,带动了手工艺品销售、民宿经济和特色餐饮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州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这表明,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能够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构建起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三、乡村旅居,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历史记忆,而且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当每一座古桥、每一处老宅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当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我们定能绘就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代温度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我们要强化乡村旅游品牌示范引领,发展多元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旅居村、旅居综合体,不断丰富旅居业态,全力擦亮“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品牌,让游客感受“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弥勒市弥阳街道梅花温泉社区以打造文旅康养示范社区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邻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和地热资源优势,发展集旅游、度假、康养、饮食、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特色乡村产业,建设以温泉度假旅居为主业的“乡村印象体验精品村”。同时,培育出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乡村文旅康养小微经营户。湖泉片区和梅花温泉社区对旅居产业的打造,既让当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旅居业态发展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应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居品牌,让游客在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绘就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代温度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旅部门应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绣花功夫”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通过文化铸魂、产业塑形、生态赋能、治理增效,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愿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旅力量。
作者单位: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