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纪念,让南侨机工精神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7日 13:24:04 来源:云南日报

 5月11日至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率云南省友好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重要成果,务实开展高层会晤、文旅推介、经贸洽谈、人文交流等系列活动,深化滇马友谊,拓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服务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代表团瞻仰了沙捞越州南侨机工纪念碑,看望南侨机工后裔,出席“心联通 云南行”马来西亚古晋市南侨机工纪念亭竣工仪式,缅怀南侨机工英烈,弘扬南侨机工精神,赓续传承“切水不断”的中马传统友谊。

图片

中马双方代表出席“心联通 云南行”马来西亚古晋市南侨机工纪念亭竣工仪式。

跨越山海,以碑之名

 5月14日,马来西亚古晋市马中友谊公园南侨机工纪念亭竣工,以此铭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光辉事迹,缅怀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的不朽功勋。

 时光回溯,1947年11月,马来西亚首座南侨机工纪念碑——“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在吉隆坡广东义山落成。碑文铭刻了179名雪兰莪州机工中18位殉难者的姓名,并记录了他们在滇缅公路“不畏天险,褒斜绾谷”的壮举。

 1951年,马来西亚槟城升旗山麓建成“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其三角锥形碑体高16.3米,基座7级台阶象征“七七事变”,碑前铜制货车雕塑还原了机工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的惊险场景。这座纪念碑通过长卷浮雕壁画《滇缅公路》直观呈现历史细节,自建成以来,槟城政府与华人社团每年11月11日举行公祭仪式,至今从未中断。

图片

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槟城总领事馆官网

 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南侨机工“赤子功勋”,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建成全国首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其碑文上写道:三千余南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2017年,云南省在滇缅公路终点畹町建成全国首个南侨机工专题纪念馆。该馆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整合滇西抗战与华侨史资源,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馆内收集了与南侨机工有关的实物、史料、照片、书籍、音像制品等2000余件(册),以光、声、电、图、文、画、实物等展陈形式,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历史事件和丰功伟绩。

图片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雕塑。图源:昆明西山发布

 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符号,既是中马友谊的见证,更是对跨越国界的民族精神与人类反法西斯共同记忆的永恒守护。

赤子丹心,国家记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重要港口和对外交通要道基本沦陷。1938年新修建的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联通外部世界的唯一国际通道。然而,当时滇缅公路崎岖难行,虽有这条战时“生命线”,却缺乏驾驶员和机修人员。

 1939年2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抗战,其要求包括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或修理工、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识得中文等。半年内,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的3200余名司机、修理工、工程师、大学生等响应号召,前后分9批回到国内,成为滇缅公路上物资运输的中坚力量。其中,沙捞越州就有100多名机工先后回国支援抗战。

图片

图源:《国家记忆》

 在纪念馆中,有一张乐谱,书写的是当时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最喜欢的歌。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名字叫《告别南洋》。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之长,你是我们第二的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图片

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侨机工队合影。图源:云南档案

 滇缅公路全程1146公里,途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险滩,加之修筑仓促,南侨机工在运输物资过程中需要经历异常艰难的行路困境。除了“险路关”,南桥机工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和蚊虫肆虐、疟疾等疾病高发带来的生命威胁。

 面对艰难困苦,这群斗志昂扬的年轻人仍不改其志。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及其它各类物资。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位南侨机工。

 正如滇缅公路上永不熄灭的车灯,这份记忆将照亮代际传承之路,让“赤子功勋”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

碑亭如炬,照见未来

 近年来,滇马两地通过各种仪式与行动铭记、传承南侨机工精神。

 云南每年清明举行千人祭奠,高唱《告别南洋》,让机工后裔与市民共缅英魂;马来西亚华社连续多年举办“重走滇缅路”活动,南侨机工后人驾车重走父辈们的抗战路。

图片

图源:云南致公

 文化创作更是成为交流的桥梁,云南推出《南侨颂》交响组歌,马来西亚侨团制作《赤子丰碑》舞台剧,用艺术语言讲好南侨机工故事。

 从吉隆坡的环形纪念墙到古晋的雨林纪念亭,从昆明西山的“赤子功勋”到畹町的“华之魂·侨之光”,这些跨越山海的纪念碑群,早已超越石雕铜铸的物理形态。

 当马来西亚少年触摸镌刻着祖父姓名的纪念墙,当云南学子在全息影像中与年轻机工隔空对话,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为血脉中奔涌的生命记忆。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