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元阳县以党建为引领,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绘出一幅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县构筑“引育用留”人才矩阵,创新“反哺+”模式,回引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副院长李家华等23名专家,形成“院士工作站+产业基地+乡土人才”三级培养体系;开展党员培训44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653人,引进数字农业、文旅策划等高学历人才105名,打造既懂梯田农耕又精通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群众“点单”、企业“派单”、校企“订单”的“三单制”就业服务体系模式,精准对接上海、浙江等地185家企业用工需求,“点对点”输出劳动力1.4万人,带动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17.4万人。
在产业发展方面,该县以“十条产业链”为脉络,激活梯田经济新动能,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推动梯田红米、云雾茶、红河牛三大地理标志产品矩阵全链升级,全县489家新型经营主体以订单农业、投资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3.2万农户发展特色种养;建成呼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元阳酸食产业园等5大园区。2024年,全县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年产梯田鱼2000吨、红米3.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
在文旅融合方面,该县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探索“党建+农文旅”“党建+庭院经济”模式,打造非遗工坊23个,开发哈尼刺绣、傣陶制作等体验项目;阿者科村创新内源式村集体发展模式,户均旅游分红3.59万元,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构建“梯田+”跨界融合模式,推出“梯田+休闲度假”“梯田+康养旅居”“梯田+科考研学”等12种新业态,带动餐饮、民宿行业发展,成功创建嘎娘纸厂村等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那里傣陶民俗村将百年制陶技艺转化为文创IP。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424.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49亿元。
为构建和美乡村,该县因地制宜,通过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四微”建设模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4万人次,打造房前屋后微景观2751处,新增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种植树木11758株,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制度,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500余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9.33%,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创新数智“一张网”建好与农“连心桥”,利用“1+3+N”基层治理数智网,将数字化应用于“一老一小”服务、地质灾害精密防治、社会治安防控等工作中,打通基层治理“服务网”。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