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州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哈尼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大地的指纹,诉说着哈尼族千年的农耕文明。哈尼梯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而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之地。
千年传承间,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此不断延续与升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如今,哈尼族同胞更加坚定地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举措,让“两山”理念在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区落地生根,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千年传承:从“昂玛突”到“四素同构”的生态密码
每年农历二月,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梯田,哈尼村落便沉浸在一片喜庆与庄重之中。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梯田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昂玛突”节(祭寨神林)的吟唱声穿透云雾,回荡在山谷间。哈尼族老人以古歌《四季生产调》为引,带领族人祭祀寨神林,祈求风调雨顺、梯田丰饶。这一延续千年的仪式,不仅是哈尼族敬畏自然的信仰表达,而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古老实践。
伴着《四季生产调》的吟唱,哈尼族同胞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整个冬天,梯田都在放水休养,我们一年只种一季稻,耕作期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是为了让梯田休养生息。守好梯田,最重要的就是守好这些沟渠。”天刚蒙蒙亮,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平安寨村“赶沟人”马有明拿起锄头,溯水源而上,巡视梯田水沟的情况。“赶沟人”是哈尼族一种古老的职业,他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祭林祭沟,敬林赶沟,这是哈尼族繁衍千年的秘密。
跟随着他的脚步,阳光从山顶一点点洒向山腰,勾勒出梯田壮丽的轮廓,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一览无遗——山顶森林涵养水源,山腰村寨维系人文,山下梯田承载生产,沟渠水系串联生命,维系着梯田的生生不息。
围绕“四素同构”这一梯田保护的关键,自申遗成功以来,红河州累计投入数十亿元修复生态,实施了哈尼梯田生态修复、数字哈尼梯田等系列项目,建立“赶沟人”补助机制,施行传统民居保护奖补办法,实施梯田生态补偿计划,累计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3.57%提升至63.84%,梯田核心区灌溉沟渠修缮超450公里,“四素同构”焕发新活力,牢牢守住了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
产业创新:从“稻鱼鸭”共作到电商经济的价值转化
在保护与传承中,为加快提升哈尼梯田的经济价值,打破当地群众“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的困境,一场“绿色革命”也在哈尼梯田悄然发生:在夏日的梯田里,绿油油的稻叶随风起舞,肥美的梯田鱼游弋其间,成群的麻鸭穿梭稻株捕虫觅食,这便是“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水面养鸭除虫、水中鱼粪肥田、稻株间隙形成微型生态圈,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这种互利共生的模式,减少了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曾经在一年一季红米中荣枯的梯田,如今不仅红米丰产,还实现“稻鱼鸭”共生,为哈尼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守着梯田就能过上好日子,大家种田护田积极性更高了。”一大早,红河县乐育镇尼美村委会尼美村村民常破建背着农具,来到自家梯田里开始劳作。
近年来,当地政府与农业部门积极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哈尼梯田的“稻鱼鸭”产品逐渐走向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目前,红河州已在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19.58万亩,每亩综合收益达8000元至10000元,惠及50446户农户。千年梯田形象愈发鲜活,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文化赋能:从“阿者科计划”到乡愁经济的共富之路
在元阳阿者科村,蘑菇房炊烟袅袅,游客跟随哈尼姑娘学习织布、体验梯田捉鱼。这个曾因劳动力外流而濒临“空心化”的古老村寨,因“阿者科计划”焕发新生。通过“民居保护+梯田耕种+旅游分红”机制,村民以传统资源入股,户均分红4.4万余元,65户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罗美花辞去外地工作返乡担任售票员,她说:“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守护梯田,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阿者科村的沉浸式旅游项目中,游客可参与长街宴、乐作舞,感受“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自媒体主播“梯田上的兰子”通过直播展现插秧、捕鱼场景,让哈尼文化“破圈”传播,吸引数百万网友关注……哈尼文化的活态传承,成为“两山”理论转化的纽带。唱着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歌谣,哈尼儿女过上日新月异的生活。绿水青山、传统农耕、民俗风情,哈尼梯田藏在深山,游客纷至沓来。截至2024年年底,哈尼梯田景区旅游总收入达44.8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传统农耕文化从“遗产”变为“资产”。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观念重塑。通过“生态补偿+利益共享”机制,村民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守护”。阿者科村村规要求:砍树需全村批准并补种,新建房屋须统一风貌。村民普计华说:“蘑菇房和梯田是我们的‘金饭碗’,保护好了才能端得稳。”如今,红米卖得好、游客来得勤,梯田水土流失减少,萤火虫种群重现,生态与生计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从“昂玛突”的古老吟唱到“阿者科计划”的现代实践,哈尼梯田以“两山”理论为舟,载着生态保护、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三重使命,驶向绿色共富的未来。这里的故事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传统生态观与科学理论相遇,便能激发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让梯田里的幸福绵延不息。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