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就业服务下沉,产业聚焦民生——

就业不用去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

作者:初政艳 段舒涵 张丹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06:53:22

四月的泸西坝子裹着嫩芽初绽的新绿,煦暖的阳光像金丝线般编织在中枢镇老街的砖墙上,春风挟着泥土芬芳,将“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的招牌映得格外鲜亮。

志愿者为群众讲解就业政策

走近这座由闲置房改造的三层小楼,外墙面上两行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泸西县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企业服务需求和党员群众生活需求,以“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延伸服务链条、打造孵化引擎,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稳定增收有机融合,为就业人员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家乡的土地上,用双手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广州漂了5年,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对口的运输工作。”“感谢政府牵线,让我能边照顾老人边上班。”……泸西县以“招小商”的模式,引入县内优质企业及其他特色产业,提供包装、运输、养老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岗位,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泸西县在促进组织融合、资源聚合、发展联合上下功夫,将“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拓展升级为集就业帮、梦工坊、创友圈、实训营等为一体的家门口就业孵化园;建成以县城孵化园为核心,8个乡(镇)“红邻里”就业孵化站,县域用工企业N个“红邻里”就业孵化点的“1+8+N”就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泸西县“红邻里”就业孵化园累计登记劳务工人2300余人,输入、输出劳务工人500余人,开展岗位技能、家教家风、安全生产等培训7场,承办大型招聘会2场,共计促进1300余人就业。

泸西县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实施“蔬菜工”“叉车工”“花枝俏”等培训工程。通过理论加实操的订单培训模式,免费培训多工种1300余人,推介就地就近就业1156人。为鼓励“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大规模、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泸西县充分利用各类就业奖补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构建了“上门服务+网上服务+政策宣讲”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就业服务“零跑腿”。今年以来,已发放就业奖补资金107.73万元。

各级党组织延伸产业链条,在乡(镇)、村(组)、家庭兴办“车间”“小厂”“作坊”,让返乡未就业人员、老弱妇孺等群体得以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围绕“妈妈”灵活就业需求,建立“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为“妈妈岗”企业配备就业服务专员,主动提供招用工服务,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方式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

“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针对群众获取就业信息能力较弱、对接市场缺乏有效路径、面临风险较大等问题,开发建设“红邻里”用工小程序,在服务中心智慧大屏即时展示用工情况,实现了企业手机“下单”—就业中心“派单”—务工群众“送单”的便捷用工模式,让务工人员与企业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匹配和对接,并且可以适时调度全县企业用工、群众务工、工资统计等信息,提高了中心的运行管理效率。截至目前,入驻企业111家,发布岗位1655个,吸引2444名求职者注册,拓展法律咨询、政策服务320余人次,成功促成492人就业。

从闲置房到孵化园,变的是空间功能,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实践证明,当就业服务下沉到“邻里尺度”,当产业培育聚焦“民生刚需”,小载体也能承载大梦想,一幅就业有岗、增收有望、乡愁有寄的新时代山乡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