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种了20余亩甘蔗,每亩产量8吨左右,纯收入估计有5万元至6万元。甘蔗还能直接运往我们村的糖厂加工,非常方便。”弥勒市江边乡宁就村种植大户启王甲满脸喜悦地说。近年来,弥勒市江边乡宁就村依托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宁就村总人口2081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村。为破解群众就业难题,江边乡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家门口”招小商、建车间,推动“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务工不离村、致富不离家。2024年,江边乡在宁就村蔬菜分拣包装场和青贮饲料加工厂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引入投资方斥资440余万元建设弥勒盛峰糖厂。同年年底,占地24亩的糖厂投入运营,打造了集蔗糖生产、青贮饲料加工、蔬菜分拣于一体的“务工车间”,有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此前,宁就村万亩甘蔗大多销往竹园镇、朋普镇及外地州(市),运输成本高、村民回款周期长。如今,村里的糖厂运营后,村民大多自砍自运甘蔗,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同时,糖厂为村里提供45个固定务工岗位,自2024年年底以来,已吸纳村民临时务工超10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糖厂每年4月底停产,恰逢蔬菜分拣包装场迎来5月忙碌季,辣椒、无筋豆等蔬菜及板栗陆续上市,每天进出果蔬超10吨,日均为20余名村民提供分拣、打包、装车岗位。糖厂、蔬菜分拣包装场、青贮饲料加工厂用工无缝衔接,实现村民年就业8000余人次,务工收入超100万元。
曾经,为增加家庭收入,宁就村青壮年大多远赴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务工。对此,江边乡党委和政府引导宁就村“两委”盘活闲置土地,主动对接意向企业,并持续完善村里基础设施,为企业入驻筑牢根基。企业入驻后,村集体公司化身“联络员”,依据工种需求“量体裁衣”,在各村民小组招工,精准推荐务工人员上岗,实现村民到企业“上岗”即“上手”。企业还制定白班、晚班,计件、计时等灵活多样的务工模式,让群众生产、务工、顾家“三不误”。
“家门口”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目前,已有10名在外务工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这些“头雁”的回归,为农村人才库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家乡发展增添了新活力,让宁就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