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县市旅游景点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数十万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赏花赏景,尽情享受着红河大地的美食美景。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旅经济蜕变。当哈尼梯田的晨曦穿透云海,当建水古城的青石板回荡起紫陶匠人的敲击声,当蒙自过桥米线的香气在百年老店萦绕,这片土地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叩击着现代旅游经济的脉搏。在文旅融合的宏大叙事下,红河州展现出文化资本转化的创新范式,也面临着发展路径的深层叩问。
文化赋能的创新突围。在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大围山深处,苗族刺绣合作社的绣娘们将千年图腾转化为时尚手包,每年创造逾千万元产值。这种非遗活态传承模式,使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标本,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文化商品。建水紫陶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的背后,是"非遗+研学+电商"的产业链重构,年轻匠人在抖音直播间演示阴刻阳填技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元阳哈尼梯田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演绎着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当地推出的"梯田认养计划",让都市人通过云端参与农耕,收获的不仅是有机红米,更是文化归属感。这种沉浸式体验经济,使传统农耕文明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文旅产品,创造出每亩梯田超万元的综合收益。
可持续增长的破局之道。在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石漠化土地治理创造的3000亩花海,每年吸引游客80万人次,碳汇交易收益反哺生态维护。这种"绿水青山"变现模式,为喀斯特地貌区的文旅开发提供了样本。生态补偿机制使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200元,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
区域协同发展打开新格局。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推进,让河口口岸成为跨国文旅枢纽。"昆明-红河-文山"旅游金三角的形成,使区域游客互送率提升至58%。当旅游动线从单点突破转向网状结构,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红河州的文旅经济发展犹如哈尼梯田的水系,需要智慧地疏导与涵养。当文化记忆转化为经济动能,当生态价值实现市场兑现,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不同于传统旅游开发的叙事。未来的红河州,或许能证明文旅经济不仅是GDP的增长极,更可以成为文明传承的创新载体,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诗意栖居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施晓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