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展示手工绣出的棕垫套
棕丝软垫系列产品通过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棕床垫外观设计获得国家专利,注册的“棕榈之乡”商标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被省林业厅认定为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生产的山棕床垫规模全国第二……
一个个荣誉,一份份成绩见证了红河棕业有限责任公司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用好产改“关键一招”,激活企业“一池春水”,红河棕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路上,不断向新求变、向强发力。
走进该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全速运转,手艺熟练的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从采摘到最后成型,‘棕榈之乡’山棕床垫前后需要经过40余道工序。有天然的原料和过硬的生产工艺加持,公司生产出的每一张床垫都被市场认可,产品畅销陕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该公司总经理张玉明说。
“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这句话在红河县广为流传,生动地诠释了棕榈在当地的巨大作用。优渥的自然条件让农业成为红河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尤其棕榈种植,与哈尼梯田一样,有着1000多年历史。
棕丝、棕片可以加工成斗篷、蓑衣、坐垫、扫把、棕绳、背绳等,棕绳牵牛犁田,背绳用以背谷子、背柴禾……曾经,当地群众把棕榈初加工成生产生活工具。
据红河县年鉴资料显示,1968年开始,当地就有棕片产量的记载。在阿扎河乡俄比东村,平均每家有超过3000株棕榈树,上百年的棕榈树有20多米高。据统计,目前,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棕榈生产基地,棕丝、棕片产量占全国的80%,年产棕丝25000余吨,棕骨36000余吨。
近年来,红河县大力发展棕榈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为红河棕榈在全国市场的大面积铺开赋能。
2006年12月,红河棕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效利用红河县种植历史悠久的棕榈资源,开辟全国新型环保床垫、坐垫市场,生产棕丝软垫系列产品。据张玉明介绍,该公司使用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发、制造的国内先进设备及工艺,生产的“棕榈之乡”山棕床垫,由天然山棕丝和天然橡胶为原材料,具有安全、环保、健康、舒适、透气、耐久的特点。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如何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产业经济大潮中占据主动、实现发展,产业工人能力素养提升无疑成为重要环节。近年来,红河棕业有限责任公司借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春风”,大力弘扬“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培育和造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能工巧匠。在产改工作中,该公司通过职工培训、技能比武、人才“传帮带”、匠心筑梦、技术交流、职企共赢等形式,形成以培训服务、技能传承、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为一体化的产改模式;依托各类创新载体,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艺创新及“名师带徒”、“五小”创新等各类职工创新创造及“传帮带”活动,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职工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搭建了平台、夯实了基础,工人也大展“棕”艺,让“棕榈之乡”山棕床垫走向千家万户。
多年来,该公司积极创新建立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职工技能提升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实训强技、竞赛练技、以技提薪强化榜样力量与普惠服务,共筑工人荣耀与幸福之基。
一套产改“组合拳”,让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有了宽广的平台和稳定的保障,也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一个个实招、新招、妙招,让产业工人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改”出精彩,“创”出风采。该公司累计生产床垫43500立方米、150000多床,山棕枕头16000个,实现销售收入9360万元,完成税金980万元。同时,带动红河县棕榈种植农户36560多户户均增收2200元。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