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2024年红河州以地区生产总值2985.49亿元、同比增长5.2%的亮眼成绩,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其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宏观导向,又凸显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创新,为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
产业振兴: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红河州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双轮驱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2024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3.73亿元,粮食总产量189.04万吨,特色农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3方面突破:1.特色化布局。依托立体气候优势,构建“热区果蔬、半山茶叶、高山药材”的差异化产业带,例如,元阳县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亩产值从3000元提升至80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数字化赋能。开远市建成全国首个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使花农A级花比例提升20%、综合收益增长40%,成为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3.组织化创新。推广“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泸西县小香葱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形成年产值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产业集群,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新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红河州通过“两山”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探索出三条路径:1.能源结构优化。2024年规上工业发电量中,风力发电量增长65%,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75.14%,新能源项目并网规模居全省首位,为高耗能产业转型提供清洁动能。2.生态产品增值。建成15个城市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8.1%提升至59.24%,生态旅游带动建水古城等景区增收,2024年乡村旅游消费同比增长21.8%。3.循环经济实践。推广“种养加”一体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减少化肥使用量3.2万吨,形成“绿水青山—绿色产业—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治理现代化: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红河州的实践表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1.强化组织保障。实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建立督查考评、“红黑榜”等机制,2024年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督导9次,推动问题整改销号率超99%。2.文化认同深化。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凝聚共识,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3个,哈尼古歌、彝族海菜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3.数字治理创新。推广“政府救助平台”,累计处理农户申报事项6175件,办结率达99.5%,实现返贫风险智能预警与精准帮扶的无缝衔接。
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
尽管成效显著,红河州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山区县与坝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2.43倍;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工业增加值32%;三是人才瓶颈突出,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密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
对此建议:1.实施“飞地经济”战略,通过跨区域产业协作(如,红河县异地投资泸西花卉产业园),打破地理空间制约;2.布局绿色低碳产业链,依托“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动锡、铝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领域延伸;3.深化“红河奔腾”人才计划,完善“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体系,2025年力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次。
红河州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追赶,而是发展理念、动力机制、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变革。我们要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底线的同时,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走出一条具有红河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作者单位: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