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五一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在红河书院精彩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让古老非遗技艺在指尖绽放新活力。
非遗体验现场。
活动现场,掐丝珐琅、陶艺制作、水拓丝巾、糖画等多个非遗体验项目依次展开,各展魅力。在掐丝珐琅区域,金丝泛着微光,色彩斑斓的釉料如同碎虹落盏。身着汉服的掐丝珐琅制作指导老师专注俯首,在金丝勾勒的图案上小心填色,游客们围坐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滴管将靛蓝、赭红等色料填入金丝网格,创作专属珐琅装饰画。
陶泥案前热闹非凡。柔若无骨的陶泥在人们掌心变幻,时而化作蜷腿狸奴(猫的古称),时而变作摆尾游鱼。一位母亲握着儿子的小手教他捏章鱼:“先团个圆脑袋,再给它捏出会跳舞的触手。”孩童充满童趣的创作,为作品增添独特韵味。即使是造型不规整的陶杯,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土地的私语,承载着参与者与传统技艺的独特联结。
最受亲子家庭欢迎的当数水拓丝巾和非遗糖画区。水拓丝巾技艺指导老师在浅蓝色溶液中滴入植物染料,竹笔轻划,曼陀罗花纹在水面绽放。游客将丝巾浸入水中,转瞬收获一幅独一无二的“流动水墨画”。糖画台前,特制的糖画笔在游客手中翻飞,以糖画垫图案为蓝本,将晶莹糖丝勾于其上,瞬间凝成生肖、花鸟等造型。一位游客轻尝亲手绘制的蝴蝶糖画,甜焦滋味勾起儿时记忆,他感慨道:“儿时街头的手艺,在书院重逢了。”
暮色渐浓,参与者带着亲手制作的陶杯、染金丝巾和糖画等成果满载而归。穿堂风过,非遗区的笑语渐渐消散。红河书院此次举办的非遗体验活动,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的机会,还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与人们的生活相遇,激起新的传承涟漪。随着最后一批游客带着手作成果和文化感悟离去,红河书院的青瓦飞檐在暮色中愈发宁静。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约,不仅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还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