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点亮家庭教育之光 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杨幼媛 李苏琦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 04:54:59

在红河县,夜幕降临后,有一处别样的课堂正悄然改变着众多家庭。乐育镇然仁村委会活动室里,40余名家长围坐在投影屏前,全神贯注地观看家庭教育情景剧《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么》。“原来孩子顶嘴不是故意跟家长对着干,而是想被理解。”村民李建忠感慨道。这温馨的场景,正是红河县探索开展乡村“家长夜校”的一个缩影。

红河县龙美村“家长夜校”现场

2024年7月以来,红河县紧密结合基层治理实际,聚焦“家风家教”“一老一小”等民生热点,围绕“怎样当好家长”主题在全州率先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这样的学习场景已在全县92个村(社区)上演236余场次,累计吸引1.65万余人次走进课堂,共同探索家庭教育的智慧与奥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家庭,融入日常生活。

在甲寅镇龙美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龙美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婷以“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为主题,为38名自愿报名的家长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正式拉开甲寅镇首期“家长夜校”的序幕。“老师讲了汉语后还会用哈尼语进行翻译,让我们听得懂,回去后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以后我会常带着孩子来学习。”学员农阿寿激动地说。红河县因地制宜,乡村“家长夜校”秉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群众点单,部门派单,送学上门”的形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贴心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这套融合乡土气息与现代理念的课程体系,源自红河县探索的“146N”模式。红河县委宣传部联合25家单位精心组建师资库,将家风家教、法律常识等30门丰富实用的课程送到群众当中。授课以体验、互动与实操为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让广大家长在轻松愉悦的夜校氛围中给自己“充电”赋能。

“点单式”教学让“家长夜校”充满活力。针对洛恩乡娘宗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夜校便送来“隔代教育36计”;龙美村存在隔代教育溺爱、教育方法陈旧等问题,于是特别开设了“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专题课程。

“家长夜校”与“动力小站”积分兑换活动的巧妙结合,更是掀起学习热潮。“今天这节课的10个积分我不兑换了,学完后面的3节课,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换台电饭煲。”龙美村村民李国华兴奋地展示着盖满印章的“文明存折”,自信地说:“现在全家抢着来上课,攒够分还能换奖品,真是寓教于乐。”

“家长夜校”进院坝

每一期“家长夜校”课后,都有一本特殊的“成长日记”。工作人员会认真整理家长的留言,从哈尼族阿妈手写的拼音建议,到年轻父母发来的微信语音,这些真实反馈都成为课程优化升级的重要依据。在垤玛乡,根据家长提议新增的“父子田间课堂”,让劳作变成了温馨的亲子时光;三村乡则把法律讲座改编成情景剧,大大提升了法治宣传的知晓率。家长李贵芬说:“上次提出了如何预防孩子沉迷智能手机的问题,这次专家就带着案例来了。”……红河县建立交流回访机制,“家长夜校”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认真分析参学家长的构成,统计家长对活动内容的满意度、需求及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和家庭需求开展复盘研究,不断优化“家长夜校”形式和内容。

“家长夜校”一期设置4节课,每周1节课,每节课都有不同主题,围绕普法、家风家教、文化传承、动手实践等方面轮流展开。驻村工作队队员、学校教师组成了常备师资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点单派单”机制,则邀请部门专家加入,为“家长夜校”注入专业力量,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让资源共享、共融、互通,有效扩大夜校教学覆盖面。家长们纷纷表示,夜校让他们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夜校,不仅学会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家长夜校”以家庭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从家长教育能力的质变,到亲子关系的“蝶变”,这一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红河县委文明办主任张艳莲所言:“夜校照亮了家庭,家庭温暖了社会,这便是教育最美的回声。”

(图片由红河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