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蒙自市期路白乡的李彩玲,是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在短视频平台上她给自己取名为“云南彩玲妹”,并借此名号打造了一个充满地域风情与个人魅力的自媒体形象,通过分享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家人乡村生活的点滴,吸引更多人关注这片土地和她的故事。
李彩玲夫妇在直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看到自家田地里冒出的白萝卜头,李彩玲弯下身,双手用力握住萝卜靠近根部的位置,先是轻缓地晃动萝卜,使周边泥土松动,接着骤然发力,将那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白萝卜稳稳拔出。打开抖音软件,这段满溢着田园气息的乡土画面,在“云南彩玲妹”的账号中展现,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传递给万千网友。
在日常生活里,李彩玲可谓是农活的行家里手,田间的各种劳作对她而言都不在话下。除此之外,她还有一手绝活——腌制酸菜和制作芭蕉芋凉粉。每当夕阳西下,她便会在厨房里忙碌起来,或将新鲜的蔬菜腌制成美味的酸菜,或将芭蕉芋加工成爽滑的凉粉。这些传统手工艺,是她发展“村播”事业的核心亮点元素。
李彩玲在地里劳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对我来说,是命运轨迹陡然转变的关键节点。”回想起过去的艰辛,李彩玲哽咽起来。那一年她的丈夫在外出务工时,不慎从3楼坠落,导致全身23处骨折。这巨大变故如晴天霹雳般瞬间将整个家庭笼罩在阴霾之下。然而,在困境面前,李彩玲并未被击垮,甚至没有产生过丝毫退缩与逃避的念头。
李彩玲用柔弱却无比坚韧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一边无微不至地照料重伤在床的丈夫,一边有条不紊地操持着家中的大小家务和田地里的农活。也正是在那时,借助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才艺与见闻,这一种流行趋势,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与丈夫商量后,她决定尝试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并开始自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
“白天,李彩玲在劳作时,我就跟在旁边,从不同的方位尝试捕捉她的镜头,晚上我们就在网络找教程,逐帧分析视频的剪辑节奏。”李彩玲的丈夫李彪说。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拍摄和剪辑要领,尽管制作的视频初期受关注度不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依然执着地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前行。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下,2024年5月,李彩玲发布的一条展示芭蕉芋凉粉制作全过程的视频火遍全网。细腻的制作手法、独特的乡村风味以及李彩玲在视频中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与真诚,深深吸引了广大网友,粉丝量也随即攀升。截至目前,“云南彩玲妹”账号在全网范围内的粉丝数量已突破62.5万,获赞983万次。
“随着受众越来越多,我们开始把家乡的农特产品放在网上售卖,帮助乡亲们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李彩玲说,在她的直播间,枇杷、玫瑰花、小黄姜等蒙自农特产品应有尽有。她深知这些农特产品凝聚着乡亲们的辛勤汗水与殷切期望,所以在直播过程中,她总是不遗余力地详细介绍每一款产品的独特之处。她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让这些蒙自农特产品跨越千山万水,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李彩玲凭坚毅与热爱,破困前行,通过网络将深山里的质朴故事和天然好物呈现在无数人眼前。在2024年蒙自市首届千名“村播”助农网络直播大赛中,李彩玲在开播半小时后,销量就突破了600单。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销量高达2000多单,总销售额达7.5万元,获得了本次比赛的第一名。
“能拿到这个奖,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李彩玲知道,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还是对家乡农特产品的认可和推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村播”事业,表示会继续挖掘素材,全力推荐家乡的农特产品,并尝试推广家乡的乡村旅游和文化。
从农家妇女成长为乡村电商之星,李彩玲既为家庭点亮了希望,又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相信在她的带动下,会有更多青年返乡,借助电商平台展现家乡风采,传承乡土文化,让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在这片土地上铺展。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