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7日,“红河蓝莓”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在2025云南蓝莓大会上正式亮相,当“爱护眼睛,多吃云南红河蓝莓”的口号响彻会场时,北纬24度的高原蓝莓产业带迎来了高光时刻。
距离2025云南蓝莓大会主会场45公里外的弥勒市虹溪镇,近千亩连片的蓝莓种植基地里,一颗颗晶莹的蓝莓果实犹如镶嵌在红土地上的蓝宝石。
“我们通过构建产业共同体,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带动群众多元增收。”据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下属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统一流转整合零散闲田,并配套建设水电路网工程,既守住了粮烟安全底线,又打造了“拎包入驻”的产业生态。曾经的“黄金走廊”,如今已蝶变为多元产业矩阵,土地亩均效益显著提升。
这片曾以“云烟之乡”闻名的红土地,在弥勒市烟草专卖局打造的“烟+N”产业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此交织出一曲时空交响乐。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生产方式已截然不同。走进百锐蓝农业种植(云南)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悬垂栽培的蓝莓枝条形成立体种植矩阵,根系在特制基质中自由呼吸。技术员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调节大棚光照、温湿度和水肥配比。“无土栽培技术让蓝莓亩产达传统种植的3倍,果实糖度稳定在15%以上。”该企业销售负责人吕亦超表示,得益于弥勒市昼夜温差优势,基地的蓝莓较国内其他产区可提前60天上市,年产量达1100余吨,每公斤售价超70元,供不应求。
清晨,虹溪镇村民李云梅戴着指套在大棚中穿梭,指尖翻飞间,成熟的蓝莓轻轻落入果篮中。“土地流转金加上每月4000余元的工资,收入可观。”她口中的“双金”模式,正是当地烟草部门构建的“土地流转+本地务工”联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写照,通过“租金+薪金”,让群众实现双增收。
每年2月,当国内多数产区的蓝莓尚在花期时,红河蓝莓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已然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2024年,红河蓝莓总产值突破120亿元,产量占云南省的60%,辐射带动10万余人搭上了“增收快车”。
从“黄金叶”到“蓝宝石”,随着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建设,分散的资源正转化为集群优势。当春风拂过蓝莓园,摇曳的枝头不仅承载着丰收喜悦,还闪耀着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光芒。这片红色热土上蓬勃生长的“蓝色经济”,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