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牛洪社区:“四定”工作法促边疆治理可感可及

作者:李玉瑞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7日 21:56:46 来源:绿春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公室

绿春县大兴镇牛洪社区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11个民族共8000余人。近年来,牛洪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行“定网、定人、定时、定责”的“四定”边疆治理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生动范例。​

开展学习活动(图片来自州融媒体中心媒资库)

“定网管理”织密治理“经纬线”,搭建起基层治理的坚实框架。牛洪社区构建起“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架构,创新推行“党员中心户+十户联防”模式,将社区科学划分为16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约10户居民,真正实现“人在网中、矛盾入网”。为保障网格高效运行,社区精心选优配强165名微网格长,其中党员干部96名、机关干部47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内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同时,配套制定18项涵盖法治宣传、矛盾排查等多方面的网格管理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防火墙”。​

“定人包保”实现精准服务“一对一”,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社区对居民进行“一对一”分析研判,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划分为和谐户、一般户、观察户、重点户“四类”,针对不同类别制定差异化措施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包保微网格长依据类别开展动态走访排查,重点户每半月必到、一般户每月随访。对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重点群体,由镇、村干部提级挂联,每周入户走访,动态收集民情民意。此外,社区联动县镇力量,成功解决灌溉农田水源权属、宅基地地界等重点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显著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定时排查”摸清矛盾“活情况”,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干预。社区建立起“每月大排查、每周小排查、每日常态化排查”的全方位排查制度。每月组织村组干部、驻村队员等深入居民家中调查走访;每周组织村组干部分析风险动态;每日收集包保责任人掌握的矛盾纠纷线索。同时,整合团委、妇联等部门力量,发动“东仰大妈”、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多方群体,组建起9支60余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志愿队伍,形成强大排查合力。社区还充分利用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民族节庆活动、“都玛回娘家”等契机,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及治安风险隐患,全面摸清矛盾纠纷底数,为精准化解矛盾奠定坚实基础。​

“定责化解”确保矛盾调解“零反弹”,推动矛盾纠纷高效解决。社区推行矛盾“四级管理”法,根据矛盾纠纷类别和调解难度,划分为一般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对应实行网格、居民小组、社区、乡(镇)四级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由网格包保责任人常态走访化解;低风险矛盾纠纷由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网格长共同调处;中风险矛盾纠纷由社区“两委”干部负责调处;高风险矛盾纠纷则请求镇党委组织专业力量联合调处。为巩固调解成果,社区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对已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下调风险等级,三年来共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回访89次,解决当事人后续问题52个,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和睦相处。​

如今的牛洪社区,“四定”边疆治理工作法成效显著,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社区内矛盾纠纷大幅减少,民族团结氛围日益浓厚,一幅民族团结、社区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牛洪社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四定”工作法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