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交织、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民族团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课题,更是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世界的经验与教训反复证明,民族团结不是简单的情感共鸣,而是一种需要制度设计、文化滋养与经济协同的系统工程。
民族团结的文明基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明演进史。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队将波斯银器带入长安,元朝“四等人制”的裂缝中诞生了《蒙古字韵》对汉语音韵学的重构,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下西南边疆的普洱茶成为跨越族群的贸易符号。这些历史切片揭示,差异从来不是分裂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源泉。
民族团结需要制度创新。历史证明,唯有以制度保障公平、以经济促进共享、以文化滋养认同,才能让“石榴籽”般的团结,结出人类文明进步的甘美果实。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构建“三维一体”的团结新范式。新时代的民族团结需要超越传统范式,在“制度、经济、文化”三维度形成闭环,从民族共处到文明共生的升维。
真正的民族团结,不是消灭差异的“同一化”,也非固化界限的“盆景化”,而是让不同民族在共同发展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充满烟火气的融合,远比任何宏大叙事更有生命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民族团结将被赋予更宏大的文明意义。
彩云之南,民族团结尤为更加重要。红河大地的民族团结,不是行政力量勾勒的工笔画,而是各族儿女共同绘就的写意山水。当哈尼长街宴摆进彝族村寨,当苗家芦笙与傣族象脚鼓共奏和谐乐章,这片土地用1300年的交融史证明,真正的团结从不需要消除差异,而是在相互照耀中让每种文明都焕发光彩。面向未来,红河州正以文化共生的智慧、经济共荣的逻辑、情感共鸣的纽带,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范本。
责任编辑:袁潇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