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 产业兴 村庄美

——州林业和草原局驻村工作队帮扶绿春县二甫村小记

作者:张旭清 欧光辉 高玉竹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8日 03:59:10

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地处中越边境线,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27户1867人,有哈尼族、拉祜族2个少数民族群众。近5年来,二甫村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累计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81个,完成投资3071.14万元,先后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这一切,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也离不开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帮扶。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为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驻村工作队以“国门党旗红”品牌建设为抓手,争取资金30余万元加强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建成集服务大厅、党员服务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并通过干部队伍实干化、党员教育常态化、服务群众网格化“三化”建设激活党组织活力。二甫村建立“周例会+任务清单”机制,聚焦橡胶产业升级、竹藤车间建设等议题深入研讨,让干部在实干中转变作风;打破传统党课模式,将课堂搬到橡胶林、竹藤车间,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建立39个网格与6支党员先锋护村队织牢民生安全网,2024年6月,略波村民小组发生滑坡,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12个小时,用沙袋筑起了200米长的防护墙,保护了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此外,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驻村工作队还组建了60余人的党群文艺宣传队,依托元旦、春节等节日,开展“理论+文艺”微宣讲,将党的政策融入乐作舞、花鼓戏中,既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又使基层干部群众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驻村第一书记杨治安说:“如今的二甫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成为常态。”

产业升级增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充分研究后,确定了“项目跟着产业走,服务围绕产业转”的工作思路,紧扣“户户有产业”的目标,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针对传统橡胶产业痛点,通过安装防雨帽和轨道运输车,5000亩胶林雨季割胶效率提升40%,年增产值超200万元。胶农李然者给记者算起经济账:“以前雨季要损失3个月收入,现在每棵树能多产2公斤胶乳。”在倮沙村民小组,10公里的轨道穿梭胶林间,胶农运输成本降低60%。68岁的胶农李阿顺坐着轨道车哼起哈尼族小调:“这是我们的‘幸福专列’。”

二甫村深挖非遗价值,让哈尼族传统鼓凳编织技艺焕发新生。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投入20万元滚动帮扶资金,培训村民300余名,去年实现产值400万元。其中,返乡青年李双妹通过开设“云国门”直播间,将鼓凳、竹篮等产品销往北上广深。在守牢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二甫村试种澳洲坚果6000亩、鱼腥草30亩,新业态蓬勃生长。此外,二甫村还围绕“森林—山寨—云海”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二甫云海”旅游名片,农文旅融合效益日渐凸显。

如今,全村已形成以橡胶、砂仁、胡椒、蜜蜂养殖为主的产业矩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年前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在二甫新村的“十坊和谐街”,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商村务,没有发言席,也没有讲话稿,但气氛非常热烈。这是驻村工作队创新推出的“鼓凳会”,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搬到村头巷尾,并在“鼓凳会”上同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新时代文明乡风。村民熊云福与李先德因生产路的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老党员陈兴发搬出《六尺巷》典故:“让出三尺地,换来邻里亲。”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还在村委会吃了“团结饭”。2021年以来,二甫村先后召开“鼓凳会”52次。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甫村采取“支部书记+村干部+党员+综治网格员”的工作模式,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开展幸福家园建设以来,党员群众主动腾退建设用地45亩,拆除私搭乱建猪圈、烤房等1800处,投工投劳1.8万余人次,建设农家小菜园、小果园等5750平方米,安装修缮太阳能路灯170盏,改造边贸集市项目700平方米,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3项。
硬化道路纵横交错、民居院落整洁有序、产业发展生机盎然……如今,“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美好愿景正在二甫村一步步变为现实,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