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英雄之城攀枝花

作者:目则珠江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17:12:26
第一次踏访攀枝花,却仿佛有种与一位故友久别重逢之感。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
攀枝花城市沿金沙江两岸建设,现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区2县,俗称“有米有盐(米易县、盐边县),有东有西(东区、西区),天时地利人和(仁和区)”。城市公交上,“暖暖的花城,美美的幸福”这一流动广告向市民和游客诠释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个性、及幸福样貌。
图片
从攀枝花南站出来,沿江一路前行,老工业城市的韵味与现代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若泛舟江上,真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攀枝花的发展,离不开其特殊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成就。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村名最早见于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
图片
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到攀枝花村调查,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
1956年2月27日,时任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
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
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图片
1987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攀枝花,又名木棉花,生长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最高可长到25米高。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攀枝花的独有城市特色。金沙江的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灵气与活力。
走过攀枝花的街道,随处可见老工业的气息。木棉路上,一民居建筑旁,一棵高大的凤凰花开得正艳,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
图片
长寿路上,部分民居约建于上世纪80年代,打上了典型的时代烙印。
路边人家的对联各具特色,其中一户人家的对联充为:“积善家庭庆有余,乐观山水情无限”,横批“幸福美满”。文如其人,想必这样的人家一定是积极乐观,随时注意积德行善的人家。
简简单单的一对联,道出了家风家训和文化底蕴,仿佛也是对这座城市性格的凝练概括。
图片
超过攀钢总医院,沿步道拾级而上,来到炳草岗大桥。走在大桥上,脚下是清澈的金沙江,滚滚车轮疾驰而过,整个人感觉与天地融为一体,有种行走天地间的真实立体感。
置身大桥中间,可一窥小城的建设面貌与局部布局。攀枝花地处河谷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工业厂房和商住房沿江岸两旁梯次矗立,一幅大河从家门前流过的画面清晰二生动地跃入眼帘。
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20世纪60、7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们汇集金沙江畔,参加战天斗地、波澜壮阔的攀枝花开发建设。
据统计,攀枝花的建设者来自全国29个省区,这些南国北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来了各自的风俗及文化。
出行时遇到一位来自湖南的出租司机,在攀枝花工作生活20多年,他说对攀枝花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攀枝花人不欺生。因为大家都是从各地来这里打拼的,互相都了解背井离乡的奔波不易,在长期交往中学会了包容忍让、合作共赢。
“一个月出租可以跑一万多块,还兼职在一水果摊打包装运,每月可收获两万多元。”出租师傅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他说,攀枝花有着大量的工厂、学校,只要不懒,只要肯吃苦奋斗,赚点钱还是不难的。图片
攀枝花地势起伏大,不适宜小黄车出行,主要依赖公交、出租和滴滴出行,这也是出租车生意不错的原因之一。但是师傅勤劳肯干,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或许才是其奋斗创造幸福的重要底气所在。
在大家都在过苦日子的时节,听到出租师傅信心满满的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是2024年听到的较为提气的励志故事之一。
在攀枝花,真正让人深受触动的,自然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到攀枝花前,对这一博物馆有所了解,实地参观后,深受震撼。
1962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带着全部图纸和技术工作人员,三线建设迫在眉急。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成立“攀枝花特区”。
从那开始,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全国各地涌向了当年的“渡口市”,与时间赛跑,为中国的前途和荣誉而战。图片
博物馆的建设,生动形象全面展示和反映了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博物馆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占地面积59亩,建筑总面积2402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4亿元。
2010年初,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3月3日,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题词的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足见当年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开发和建立攀枝花的重要性看中和在乎
整个博物馆展陈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部分组成
其中,全国三线建设和攀枝花建设的内容所占比例为7:3。截目前,博物馆共收集文物、文献史料2万余件(套),图片3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目前,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图片
刚好遇到周末,参观者络绎不绝,有很多单位组织职工集体参观,大家走出展馆后,都是一幅深受触动的样子,脸上都溢满了震撼、敬畏、珍惜的表情。
之前没来参观还不觉得攀枝花有什么特别的,但看了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后,很多人的心灵彻底被触动到了,不仅对这座英雄城市充满了敬畏,也为那些五湖四海赶来支援攀枝花的前辈充满了敬意,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和人民的艰辛与不易。与前辈相比,和英雄对照,眼前的困难也不算什么,没什么值得矫情的。
一位滴滴司机介绍,他之前拉过一位九零后,专门来了解这段历史,因为他外公当地就是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在突然消失、与家人失去联系三年后,外公突出回家接着外婆一起出来打拼,目的地就是攀枝花,一家人见证了这座英雄之城的成长。每次来到博物馆参观,都能被真实的物件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游客一到攀枝花,当地人首先向其推介三线建设博物馆,那是了解这座城市前世今生最好的载体,也是熟悉全国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最好窗口。讲到兴奋处,当地市民自信中带着肯定地笑语:“不来三线建设博物馆,枉来攀枝花。”
图片
目前,攀枝花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钢钛磁铁矿71.8亿吨),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237.4亿吨(钛保有储量6.2亿吨,占中国93%)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通过60多年的建设,如今攀枝花已成长为一座近121万人口的大城市
展馆外,鲜艳的攀枝花、火热的凤凰花、浪漫的蓝花楹开得正艳。攀枝花,值得拥有这份笃定的幸福与绚烂。
邂逅英雄之城,可领略金沙江的豪迈与静谧,可体验江边城市开放包容的独特风情。

责任编辑:袁潇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