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宣讲员张建生:

“红色庭院”传党音 “声”入群众聚民心

作者:普薇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05:33:05

张建生在开展理论宣讲 图片由红河州宣传部提供

“我到过很多地方,但我觉得中国的太阳最暖和。”这是年近80岁的老党员张建生宣讲时常说的一句话。张建生出生于1948年4月,是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文承街的居民,2020年9月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阳光志愿者”称号,2021年10月获“云南省文明家庭”“云南好人”荣誉称号。张建生自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一直做好党的政策宣讲员,花费65万余元将自家院子打造成“红色阵地”,以志愿宣讲员的身份,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在肩常坚守,初心熠熠向党红”的铮铮誓言,他坚持宣讲党史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自掏腰包,筑就红色精神家园

说起张建生,新安所镇的干部群众总是赞不绝口。1978年7月,张建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一生为党,做无私奉献的人民勤务员”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对工作充满热情。凭借自己的文艺才干,张建生自编自导了小品、魔术等多个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995年,张建生回家务农,通过种植石榴、枇杷等,走上了致富路。作为党员的他,依然心系党的事业,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好党的声音,于是,把自家庭院打造成“红色阵地”的念头油然而生。

此后几年间,张建生精心规划、用心布置,在2000平方米的院子里安装了电子屏,设置了小相馆,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农家书屋”“农家电影楼”……里面的每一个摆设、物件都有特别的寓意,竹子象征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石榴象征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走进院内,书香浓郁,花木扶疏,来到这里的人们,或搬一个小凳读书、看报;或围桌而坐,听张建生讲述红色故事;或围坐于石榴园中,边聊家常边飞针走线。夜幕降临时,张建生会在院子里生起篝火,其祖孙三代和邻里乡亲引吭高歌、围火而舞。久而久之,到这里开展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他始终坚持免费开放“大门”,这个他精心布置的“红色庭院”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红色打卡地。

扎根乡土,让党的声音落地生根

年近80岁的张建生,始终保持着每晚必看新闻联播、坚持读书学习的习惯。即使视力不佳,他仍让儿子将自己的学习笔记打印出来,认真标注、深入研读。他常说,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读到、听到、看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让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世代传承。

张建生说,理论宣讲既要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入脑入心,又要以此推动解决好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这样,宣讲才能有温度。随着他自编自导的《勤劳致富奔小康》《敢攀高峰》等一批文艺节目的推出,张建生家的小院也变成了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加油站”,大家在此汲取精神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自2020年7月以来,张建生开展庭院宣讲以及参加基层党组织入村、入校等各类宣讲520余场次,接待党员、群众13200余人次。他的庭院成了群众思想上释疑解惑的“微课堂”、生活上排忧解难的“睦邻点”、行动上议事协商的“小平台”、组织上锤炼党性的“小熔炉”。他说,只要自己还能讲一天,就会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红色庭院”办得越来越好,为邻里乡亲打造一个精神家园。

张建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红色庭院”,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心中的信仰之路;他的红色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宣讲队伍中,他们如同一股红色的洪流,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凝聚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