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建水紫陶焕新彩

作者:张七霞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2日 01:22:23 来源:红河网

建水紫陶拥有35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工艺,成为文化领域的焦点。如今,在数字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为建水紫陶这一古老技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为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

AI助力,紫陶推广步入“快车道”

在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馆长邓孝维对着镜头,化身建水紫陶文化的使者,将这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位热爱文化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馆长邓孝维,我将为大家讲述建水紫陶的故事,带您领略紫陶的魅力。”这句熟悉的开场白,如今借助AI技术,在“邓馆长说陶”短视频号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建水紫陶的独特韵味。

随着AI技术的深度介入,建水紫陶数字赋能中心正积极利用AI数字人技术,为紫陶文化的传播开辟新路径。“AI数字人技术能够快速筛选、整合素材,并生成内容丰富的短视频。同时,利用AI合成的虚拟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建水紫陶的制作现场,亲眼目睹建水紫陶从泥坯到成品的制作过程。”邓孝维说,以往制作宣传视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如今,借助AI技术,整个制作过程变得简便快捷。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短视频号的运营效率,还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建水紫陶这一古老技艺走进了千家万户。短短半年内,他发布了上百条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众多点赞和转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关注。

在邓孝维的带动和培训下,建水县有10余家紫陶企业和作坊运用AI数字人技术进行自媒体传播,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水紫陶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数字科技赋能千年紫陶产业发展。

电商直播,非遗紫陶绽放新活力

黄倩,身为家族第七代建水紫陶传承人,自幼便被浓厚的陶艺氛围所熏陶。“我一直有一个心愿,那便是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融入日常生活的紫陶作品,让这古老的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了达成这一心愿,黄倩全身心投入到紫陶制作技艺的钻研中,持续打磨自身技艺。她创新性地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从选泥、塑形到装饰,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把控,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建水紫陶,黄倩将目光聚焦于销售市场,决心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以前,建水紫陶行业主要依赖线下销售,面临着重重困境,知名度受限,产品常常积压,市场竞争力极为薄弱。2020年,网络直播热潮涌起,黄倩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果断投身电商直播领域。“刚开始直播时,直播间观众寥寥无几,仅有个位数,但我始终坚信,坚持下去就会迎来希望。”凭借着这份坚定信念,黄倩在直播之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如今,黄倩的直播间观看人数峰值近万人,每月销售额稳定维持在60万元以上。仅2024年,黄倩团队线上线下累计售出超4.4万件建水紫陶产品。这一耀眼的数据,充分展现了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为建水紫陶从业者指明了方向,引得众多从业者纷纷学习其创新模式与服务理念,带动整个建水紫陶行业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与活力。

创新研发,突破紫陶生产瓶颈

在云南小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正高效运转。“这些设备是我们突破传统工艺瓶颈的利器。”该公司技术开发总监孙智敏脸上洋溢着自豪。面对传统手工打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困境,孙智敏及其团队日夜钻研,成功研发出自适应浮动器皿两面研口机和持让法器皿抛光机。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满足了电商等渠道的大规模订单需求,为建水紫陶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来建水10年了,为打开紫陶销路、突破生产瓶颈,我和团队全力以赴。如今,看到建水紫陶愈发受消费者喜爱,一切辛苦都值了。”孙智敏感慨道,过往的艰辛早已化作对建水紫陶产业未来的满满期待。
如今,随着AI技术、电商直播以及创新研发的深度融合,建水紫陶在数字赋能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成为了展现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闪亮名片。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