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人江北川新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风走过这人间》,不论从书名还是诗集内容看,我都隐约感到,诗人多年的颠沛人生,就仿佛一阵轻盈的风,自河南方城,飘向滇南开远,身后,洒落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回首过往,江北川最值得惦念的,是这部《风走过这人间》中一首首或抒情、或叙事、或描写的诗作。这些诗作,承载着诗人多年闯荡中所体味到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是他人生经历的一次小结。阅读这部诗集,我感触较深的,是诗人用精练、生动、准确的笔触,对故乡的追忆和对第二故乡的赞许。
童年时光,总是难以释怀
通过阅读诗集《风走过这人间》,我感觉到,诗人江北川与其他诗人和作家一样,对童年时光和往事印象极为深刻。成长中的童年,总是给人以天真、美好,让人终身难忘。这是因为,童年对人生的艰辛还十分陌生。
诗集中有首叫《为河流立传》的诗作:“我的童年与东河有关。它静静地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个欢快又喧嚣的夏天/甚至我的心事,也曾毫无保留交付给它/只是为生计奔波在外,很少再回家乡//故乡却面目全非,东河也变了模样/河道杂草横生,坍塌的堤岸/堆满杂物。我强忍内心河流的奔腾/跟东河相互确认眼神,充满悲悯。”品读这几句诗,我仿佛看到诗人在童年时的夏天,与小伙伴一起,赤条条在东河里戏水玩耍、游泳扎猛子,以躲避酷暑的身影。
诗人儿时的东河,给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是诗人幸福成长的乐园。然而,时光已经远逝,再也不能回到童年。从诗中也让读者不难看出,诗人家乡他童年时的东河,如今已破败不堪,让人见了心中五味杂陈。东河,就像诗人一样,再也不能回到过去。诗人对童年充满甜蜜回忆后,又对今天所遭遇的不幸心生不快。这里揭示一个道理: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百世不易的。不同的是,有的是向理想的方向变化,有的则是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诗集中有首写童年的诗叫《捉迷藏》,开头这样描写:“五岁开始,和草垛混在一起/披着柴草的隐身衣,很快就被母亲/扒了下来,还是一门心思往里钻//十多岁藏得更深,像红薯一样/躺倒在藤下,和玉米株们称兄道弟/父亲喊破喉咙,爷爷打着手电筒/四处找,最终把我拉回家。”诗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把童年喜欢捉迷藏,天真活泼、调皮捣蛋的天性,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一幕一幕地,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这里,“最终把我拉回家”一句中的“拉”字,用得最妙。一个“拉”字,把童年的玩皮和不听话,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试想,如果把“拉”字换成“喊”字或者“叫”字,就没那么生动传神了。这就是诗人的高妙之处,充分说明诗人谙熟潜词造句和诗歌创作技巧。
乡音乡愁,时常在心间萦绕
在诗人江北川笔下,乡音、乡愁是个书写不尽的话题。他虽然从老家河南方城,不远数千公里移居滇南开远供职谋生,在这里安居乐业,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快乐,而脑海中仍然萦绕着数千公里外的乡音、乡愁。并不时把这些乡音、乡愁用诗歌表现出来,给思乡的心以惬意的慰藉。
在我看来,《再唤一次乳名》是诗集《风走过这人间》中一首写乡音、乡愁写得刻骨铭心的佳作。“乳名很轻,像一朵云/风一吹就走了。像家乡的河/缓缓地淌,怎么也淌不停//远离故乡多年,紧握的笔/写下潦草的名字,沉重的名字/都唤不出乳名//在和名字的较量中,乳名总是/占据下风。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它担惊受怕,四处躲藏//有时藏在故乡的一缕炊烟深处/有时,藏在村头守候的路口/甚至有时,藏进亲人的坟墓中//在一次没有预谋夜晚出逃/我像一个走失的孩子。偷偷/唤了唤自己的乳名。泪流满面。”乳名是个亲切的称谓,知道你乳名,又常唤你乳名者,说明是你最亲近的人,或者是看着你长大的人。因为,七岁迈进学堂,家长或老师就要给你起个大名,自此,乳名就很少有人挂在嘴上。
诗人长大了,远离家乡到外地谋职生活,外地人都不知道他的乳名,更不可能有人呼唤他的乳名。为此,他很想听到有人唤他的乳名。要是突然有人唤他的乳名,那一定是他的亲人,抑或是家乡人。诗人通过创作《再唤一次乳名》,昭示他怀念家乡,怀念乡音,思念亲人。远在异地他乡,即使生活优越,也无法乐不思属。诗人也是普通人,对衣胞之地的一缕缕愁绪,也和常人一样,宛如家乡的河,“怎么也淌不停”。
诗集中,书写乡愁的诗作有多首,如《父亲的麦芒》《母亲的医院》《今晚,一些星光掉落在月亮上》,等等。在这些蕴含着割不断的乡愁的诗作中,我偏爱《爷爷,我在每个冬天想你》。诗中写道:“爷爷,今天大雪/我昨晚又听到单车吱吱扭扭的声响/是不是你骑车从北方到南方/为我送来了绒裤棉袄//飞来的喜鹊在枝头喧闹/你弯着腰站在村口远眺/出行千里的孩子/为什么迟迟还未来到//爷爷,你忘了/是你走出村口/亲手把我送上前往南方的马车/绝尘而起的风沙遮不住你挥别时的微笑//如今,我躲在温暖的南方想你/我在赭红的阳光里捧着山野的樱花/心中思念的雪花漫天飞舞/眼里噙满的泪水如河水一样滔滔//爷爷,我在每个冬天想你/雪花会带我回家/你的房子早已化作雪地里的陵茔/北方的寒风仍在孤零的枝头呼啸//我在南方的每个冬天想你/正如你在北方的每个冬天想我/我在南方的暖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冬里守候如初。”这首诗通过描写爷爷关心自己冷暖的事实来反映亲情和乡愁。
爷爷对诗人的关爱是那么无微不至,甚至超过了他的父母。因此,诗人在离开家乡后,格外思念爷爷。尤其是在天气寒冷时,就会情不自禁想起爷爷对自己的好。遗憾的是,诗人与爷爷,已经阴阳两隔,再也听不到爷爷熟悉的乡音,再也见不到爷爷亲切的身影。
第二故乡,新人新事撼动心灵
江北川是个有爱心,勇于担当的诗人。他用诗歌赞颂第二故乡开远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值得人们敬重和学习的人。诗集《风走过这人间》中先后记录了一个又一个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有首诗专门写给开远市成长起来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代红辉,题目叫《代红辉,我们的榜样》。“那年,你只是一名下岗工人/在拿到党员名单那一刻/铮铮誓言在心中激荡,神圣使命/开始在胸膛叩响。因企业倒闭/失散的党员,因你找到家的方向//那月,你登上天安门广场/手捧沉甸甸的奖状。向人们展示/党支部、党员、企业一步步/壮大的奇迹。非公党建的旗帜/在祖国的上空高高飘扬//那日,你带领党员成立突击队/奔赴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带领企业建立/免费饮水、充电的休息站,一心/只为群众着想。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为困难群众带来曙光//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啊/你不顾膝盖的伤病,忍住癌症的/折磨,瞒下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心中的信仰,你如天空一般/胸怀宽广,无声宣读着大爱无疆。”这是诗人描写第二故乡开远的普通共产党员、下岗工人代红辉先进事迹的诗句。生活、工作在第二故乡开远的诗人江北川,被代红辉在下岗后组织一批共产党员,义务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实际行动深深触动,于是,来了灵感,创作了这首诗。
诗集《风走过这人间》中有首诗,读着读着,让我眼睛不禁湿润。这首诗的标题是《自带光芒的人》——记开远市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永。诗中写道:“把体内的深山掏出/扛在肩膀,尔后举过头顶/把深山的兄弟姐妹放在胸口/用心底的光,将他们捂暖//很多时候,他像一条纽带/从万千工厂中挑选最好的企业/带领乡亲们外出务工,追赶/幸福的车轮,打开致富通道//崎岖的山路布满他的身影/更多的人知道碑格土猪和飞鸡/苦荞、花椒、蜂蜜也因他的推介/而闻名。他还把藠头变成珍珠玉//有时,他也会流泪/为了患病农民兄弟四处奔走/筹措医疗费。一次次奔赴法院/为他们的血汗钱而维权//身为彝家人,他朴素的情怀/让高山低头,石头让路/碑格的山水养育了他/他就把所有的深情还给山和水。”诗人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把开远碑格乡彝族村民王永的事迹记录下来。出生于较为贫穷的碑格乡,为帮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的彝族村民王永,把彝山兄弟姐妹的苦痛,挂在心上,四处奔波,推荐他们到理想的省内和省外企业务工,为贫困而又生病的村民筹措医疗费,求助司法部门,帮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讨薪,走村串寨以实惠价格集中收购因闭塞而滞销的土特产品土猪、飞鸡、苦荞、花椒、蜂蜜到外地销售,使山里的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把过去难以出售的土特产品远销到外地,扩大了躲在大山里的碑格的名声,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诗人江北川笔下,我仿佛看到了王永这个彝家汉子满头大汗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而忙碌的身影。从王永身上,我进一步理解了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不普通。王永这位朴实的彝家汉子,“用心底的光”捂热了碑格这个高寒山区的兄弟姐妹。碑格乡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诗人也好,作家也罢,需要宣扬赞颂这样的人!
2025年2月3日写于滇南蒙自南湖畔寓所
作者简介:王印吉,退役军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红河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蒙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散见《边疆文艺评论》《文学界》《中国审计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羊城晚报》《重庆日报》等报刊。文学评论《一步跨越千年的世纪史诗》曾荣获云南省第29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现居滇南蒙自,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