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推动富民强村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周政研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8日 22:53:39 来源:红河网

红河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实现组织建强、产业发展、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盈利,为边疆民族地区富民强村兴业探出了新路。

整合“三方力量”聚合力,解决“谁来领”的问题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民个体力量、村集体力量、社会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带领群众抓产业、谋发展。一是把党组织挺在前面。选拔任用熟悉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充实到乡镇党政班子,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公司)理事长、董事长,村“两委”成员与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牵头领办合作社(公司),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力、组织力、服务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发展有招数、办事有钱投、说话有人听。全州4499个合作社中,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3287个、占73%。二是让人才下沉一线。深化“千员带万社”行动,推广1名乡镇干部、1名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和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挂联1个新型经营主体的“1+2+1”结对服务模式,开展“青年创业兴乡”“万名人才兴万村”等行动,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返乡。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科研团队,推动农业科技在田间“落地结果”。如元阳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合作社,乡党委选派1名党委委员负责产业发展、1名干部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带薪聘请1名村干部当CEO,带领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三是让农民站在“C位”。将可靠的利益联结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推行党组织引领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引导合作社(公司)将利益分配向农户倾斜,让农民站在产业链价值链“C位”,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州入社社员26.95万人,联动覆盖其他群众27.38万人。

深化“三项集成”提效力,解决“怎么领”的问题

结合各地实际,把分散的资源要素“统”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破解当前双层经营体制“分得过散”“统得不够”难题,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关系。一是创新领办模式把各类主体统起来。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领办、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社(公司)成立党支部、派驻党建指导员、在合作社(公司)内发展党员等5种领办模式,选取农民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联社)、村集体公司“3种市场主体”领办套餐,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实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二是加强资金支持把各类政策统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将各级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依法依规投入合作社或村集体公司,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2021年以来累计注入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3亿多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0多亿元。推动金融支持,梳理汇编金融政策及信贷产品支持合作社发展有关政策,协调30家金融机构开发37种合作社信贷产品。三是聚力延链补链强链把各类要素统起来。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统一配置,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发挥群众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主体作用。如蒙自草坝镇探索“62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村集体、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蓝莓产业,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村集体负责部分生产资料,并做好居间服务;农民负责种植、管理、采摘等,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亩均增收3万元以上。

坚持依法依规稳运行,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坚持依法依规,强化建章立制,做到领办不包办、放权不放手。一是规范运营管理夯实基础。制定实施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指引(试行)》和《创建标准》,强化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做到登记管理、经营服务、盈余分配等“十规范”,让合作社创建、管理、运营有章可循。二是强化内外防控守牢底线。健全合作社内控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通过选派执行董事、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代理记账等方式,规范财务制度、明晰产权、明确股权,防控运营管理风险。同时,加强联合社创建,优势互补、共御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实施“六个一批”提升质效。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建立合作社异常经营目录,采取摸清底数清理一批、规范管理提升一批、因地制宜成立一批、服务引导优化一批、抱团发展壮大一批、重点培育跟进一批等“六个一批”措施,提升领办质效。2023年以来,全州共清理“空壳社”362个、成立新社493个、规范提升1020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示范社29个、省级示范社331个。四是创新奖优机制提振信心。探索制定优质社创建机制,建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兼职兼薪机制、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机制,依法依规向参与领办工作的村组干部、辅导员等发放报酬补贴,对生产经营作出突出贡献的村社“两委”成员等给予适当奖励。2023年,全州落实717万元集体经济创收收入奖励资金奖补村组干部。

抓好“三个联动”激活力,解决“往哪领”的问题

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融入乡村振兴各领域,填补了政府想干不能干、企业不愿干、群众干不了的空白,推动富民、强村、兴产业。一是联市场,畅通“产销路”。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引导合作社(公司)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统一提供社会化服务,降低成本,带领农户抱团与龙头企业一起搞生产、闯市场。近年来全州引进联想佳沃、柒瑞结等一批农业头部企业,培育农业企业14802户,覆盖水果、蔬菜、花卉等11个重点产业。二是联产业,蹚出“强村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催生了一批“山野车间”“田园公司”,实现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扭转了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趋势,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如弥勒竹园镇赵林社区党总支成立食品公司,盘活集体闲置、低效资产,发展制糖、育苗等产业,2024年1至11月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50余万元。三是联农户,拓宽“增收路”。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不断从产中环节向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流通、加工等环节拓展,探索出建水“巧媳妇金剪刀”、元阳“中介回引”招小商促就业等多种联农带农新模式,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产业链留在乡村,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如河口县结合沿边优势,探索成立村集体公司,推动边民互市实体化、组织化、规范化,2023年以来,边民互市累计完成贸易额超35亿元,带动26万边民增收致富,推动兴边富民。

作者单位:州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