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有巍山写生散记
作者:尚家有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4日 14:35:19

尚家有在创作
昨晚的美食美景迷醉于心头,今晨开始要洗尽铅华“寻仙问道”了。写生行程的安排为:第一天道教名山巍宝山,第二天佛教大小寺。虽然时间仓促了些,但能得以寻觅“仙踪”已够宝贵的了,再不敢奢望太高。
(巍山巍宝山—青霞在望)
第一天,清晨微凉。早餐后,画家们便坐上公交车向巍山进发,行程中又路过了昨夜邂逅的城楼和老街,素颜以对,晨光下她们沉稳古朴了许多。驶出小城的公交千转百回后,终于在巍宝山腰看见了县城的全貌,放眼望去,其实巍山县城也不算小,昨晚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错的,以貌概全了。上行至又一等高线时,我们还看到了静静流淌在县城边上的小红河,细长的腰身扭动着,婀娜多姿,让我想起广州的小蛮腰,好生可爱。在晨光映射下,河面成为这片景致里唯一高亮的线,强烈而耀眼。这线也就是她的身材,不只三维是多维的,而且是动态的。不像设计图里那种单薄的直来直去的线,她是中国画里有粗细强弱节奏变化的活线,是有情感和生命力的。说她像镜子吧,世间没有人能有这样的功力和本事把她镶嵌上去。说她像云带吧,她又不轻浮飘逸,却是稳稳的仰面躺在这群山间。车辆转了个弯,再看到她时,小红河带着光向远方蜿蜒伸去,消失在朦胧的山脚处。跟昨晚古画上看到的小红河比,现实中的她美丽生动得太多,你看着她,她也含情脉脉的看着你……上得山来,转个弯就到了仙境,几棵笔直挺拔的中华马尾松如仙童般成群站在小广场上,树形独特,像在抬着仙露,为我们洗尽凡尘。
今天的写生点有两个,两地之间相去甚远,又因时间紧凑,所以只得二选一。因为脚的问题我选了青霞宫,另一宝地是长春洞。大部分画家选择去了长春洞,只剩下恩泉君、沈健君、周燕君和我以及巍山的几个工作人员往青霞宫前去。拾级而上,两边青松满坡,像一个个修长的道人,冷意又独特,时不时以山路中间横出一个取势瘦高的石牌坊,更显得仙风习习。还未到青霞宫,半路上被文昌宫吸引,一行人放下写生工具虔诚地走进了文昌宫,文昌宫第一进院空间狭小而急促,有些许压抑。走过前堂,绕过神像,二进院豁然开朗,广阔饱满,在数棵老柳的掩映之中,我们一眼就瞄见了文龙亭,气宇轩昂又饱经风霜地立于院落中心,四周环池,中轴线上架有两桥,与他前后相连。文龙亭的瓦、桥及其石围栏呈青灰色,像极了水墨的味道。岁月遗下的斑驳层层叠叠,叠加了不知多少个岁月,如一位饱经风霜又遗世独立的耄耋老人,从他身上我看到时间和空间,时间赋予长度,空间赋予深度,时空联手万物才有了广度和厚度。对于生命而言,面对时间和空间,我们无法与之比肩,身虽不能及,神却可往,内心小宇宙同浩瀚大宇宙一样深邃悠远,我相信道家在修身之外更为重要的一定是立心志、阔心胸、养心灵,让心与宇宙同齐,只有这样,生命才能破了时空为其作的茧,从而也变得浩瀚悠远,能与宇宙共洪荒。在这个虚空的对话中,我似乎寻到了修道之法,也明白了道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对文龙圣贤的造像,吾已了然于胸。创作时为突出塑造文龙真君的厚重久远,也就是仙气,在画面表现上我突出强调了虚实的幻化,虚中的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运化无穷,这才是经历千年修道的文龙真君。主观加入的云飘在画面上,同行的巍山记者看见后,跟我说起了文龙亭偶然乍现的烟云奇观,不想冥冥之中,竟画出了没见过的文龙亭仙境,这是巧合吗?巧与不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情此景,我在这里找寻过也体验过,于我的人生和山水画创作而言,难得而更弥足珍贵。在文龙亭的创作中,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回冰火两重天的体验。我于正面画文龙亭,恩泉兄诸君在大殿右上角画,画着画着,太阳出来了,本来平和的气场开始变幻,他们越发的冷,我则越发的热,赶快脱下外套。没过一会又凉了,穿上,一会又热了。一会凉一会热,忽冷忽热的频繁倒换,外衣也变得忙碌起来。出门于外,这是我们不厌其烦一直在坚持做的事,因为只要身体有恙就会给自己的写生创作和组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不受外邪入侵。阳光和风在相互轮值,使我们真实的体会了阴阳相互转化的奇妙,如此循环了不知多少回已无心去记,所有心思都花在对文龙亭的塑造上。感觉冷了赶快穿上外套,热了脱下衣服,四五个小时的沉心创作,《烟云文龙》得以呈现。路过的游客看过之后也评价有道家仙风的感觉,能达成这样的感觉也就达到了心中与文龙真君的问道过程,已别无所求了。
尚家有《巍山问道之烟云文龙》 68×138cm 2024.12写生的时间总是快得让你措手不及,文龙才画了四成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只好丢下他赶到青霞宫去,青霞宫本是这站的主场,不想被文昌宫的文龙亭所夺,想青霞也不甘心,还好巍山的工作人员能善解人意,把午饭定在了青霞宫,也弥补了我们未得见青霞宫的遗憾。青霞宫的斋饭清朗秀色,加上点咸菜也算得上可口,对于减肥的我来说刚刚好。昨夜的凡尘今朝的仙,天上人间都体会体会,也不枉千里跋涉到此寻仙的心愿。半盒斋饭下肚,喝了杯道家的仙草茶,方才下山继续写生。在文昌宫的写生共得两帧,两帧都不曾完成,现在体悟到写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画面是否完整,而在于感觉是否找得对,画面应该保持着身临其境时的那种状态和最初相见的第一感觉,只有那种感觉的留存延续才是心灵和画魂的栖所,才能留住观者的心。所以,现在大多写生都是画至五六分就停笔了,余下部分回来后慢慢审视,等有感觉时才去调整,直至完善。
尚家有《紫霞仙踪》 68×138cm 2024.12走在下山的路上,虽已是满身倦意,心灵却是欢喜的,又是有说有笑的愉快时光。两路画家同汇一车时才知道,原来长春洞的画家们吃的是肉,喝的是酒,道家的修行不拘泥于形式是最符合于道的本性的,重点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状态和心态,其实修行修的就是心态,画家画画,画的也是心态,超然物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画之道,也才是绘画应该载有的道。第二天,转到同脉不同山的大小寺,即玄龙寺和圆觉寺,是佛家在巍山的又一重要宗教圣地,在大寺小寺之中感受了佛教的清净和智慧,在这儿就不详细赘述了。两天的写生,两天的寻仙问道虽短且长,问道之中得联一副,送予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