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阳县哈尼梯田深处,一座座乡村刺绣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工坊不仅让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而且为当地妇女开辟了就业新路径。
在非遗工坊刺绣的哈尼族妇女
猛弄刺绣是流传于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一项彝族刺绣技艺,以手工拉针民绣为主,融入了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当地的哈尼族妇女把素布当作画卷,将山间自然美景和千年梯田织入其中。在攀枝花乡,绣娘人数众多,分散于辖区6个村委会。
为此,元阳县积极盘活村级闲置厂房,引导村党组织建成有标准化生产线的刺绣“小工厂”,并注册“猛弄民绣”商标,制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管理培训、统一刺绣标准、统一生产销售、统一开展结算“六统一”标准,建成刺绣非遗工坊车间,实现了“在乡村集中办小厂,缩短群众务工距离”的目标。通过宣传带动,当地很多妇女加入非遗工坊。2023年,猛弄刺绣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
走进非遗工坊展示室,各式各样精美的刺绣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当地哈尼族妇女一边做着刺绣手工,一边轻轻哼唱着民歌。绣娘李大姐说:“以前在家带孩子,总觉得生活没奔头。现在在家刺绣,不仅能照顾家庭,每月还能挣三四千块钱。”目前,非遗工坊已稳定吸纳10名绣娘集中固定上班,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
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琼珍开心地说:“我将会带动更多的绣娘,把她们吸引到我们非遗工坊的队伍之中,让更多的绣娘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根据当地务工群体以妇女和弱劳动力居多、需照顾家庭的实际,元阳县采取“分散办作坊,推动群众居家务工”的办法,创新“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乡村工坊,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绣娘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新的刺绣技法。工坊统一提供原料、设计图样,绣娘按订单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实现了灵活就业。
目前,工坊已培育出多名州级刺绣传承人,累计带动10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工坊还积极开展非遗刺绣技艺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技能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工坊的绣娘不断创新,推出抱枕、公文包、钱包等多种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如今,元阳刺绣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