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凝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共同努力、携手前行,共建繁荣永续的地球家园。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这片由哈尼族先民创造的“大地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谱写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传奇。
这里拥有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地。为全力守住哈尼梯田遗产区“绿水青山”,护住“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红河州先后制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红河哈尼梯田元阳遗产区稻作农业补贴办法》等条例办法,元阳作为遗产地结合实际制定《元阳县大抓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以奖代补带动梯田保护和群众收入双提升长效机制,激发群众保护梯田、守护遗产的内生动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守护”的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氛围。同时,积极争取保护利用项目,累计投资31.99亿元,先后实施了田园综合体、传统民居修缮、传统民居消防工程、哈尼梯田生态修复、元阳县数字哈尼梯田等60个项目,遗产区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近年来,元阳县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累计投入3.04亿元实施植被恢复工程,植树造林25.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1.47万亩。目前遗产区森林覆盖率达59.81%。东西观音山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遗产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得益于森林涵养而潺潺不断的水源,在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下,不仅滋养了梯田,也为鱼类、蛙类等水生生物以及众多水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元阳制定《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赶沟人管理方案》,目前遗产区有180名“赶沟人”,主要负责沟渠的日常管护,在梯田的蓄水期、秧苗的生长期,这些“赶沟人”需要带着锄头和镰刀去疏通沟渠,保证沟水能不间断流进各家的田块。
哈尼族传统农耕文化深入人心,这增强了当地群众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意识,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代代相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修复保护梯田的同时,元阳县推广实施了4.52万亩“稻鱼鸭”综合种养,让稻田中的鱼、鸭等生物与水稻实现了良性生态循环。目前,示范区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累计惠及3900余名群众,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3年的14736元增长到2024年的15612元。
此外,数字哈尼梯田项目为千年梯田建立数字档案,形成全要素监测体系;提升了对梯田资源状况的监测和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问题。2024年投入180万元建成哈尼梯田心之选数字化平台,促进了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2024年,《哈尼梯田智慧旅游立体化监测系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
如今,哈尼梯田遗产区内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千年生态系统真正成为世代传承的幸福靠山。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