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央视新闻联播高光时刻】“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

作者:范春艳 孙寅翔 李欧 编辑整理 来源: 云南网 时间:2019-12-09 16:22:39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11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题为《“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的报道。


  在报道画面中,朱有勇穿着当地农民最爱穿的迷彩服,带着村民们爬上山头,教他们辨别哪棵作物生病了。

  出生在云南的他,脚步已经到达过世界很多地方,然而却还说着一口地道的云南话:“你就过去用这样的小棍子一敲,如果(叶子)是它自己掉的,那就是得病的。”他的话语,那么简单易懂。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要5个年头了 。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

  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直过民族”拉祜族。朱有勇说:“到了寨子里面去,(一看)确实非常贫困,他(们)是种一点什么,吃一点什么,他们没有想到种出来的东西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在报道中,朱有勇说:“林子下面生产中药材是让中药材回归到深山老林,把品质提高。”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植三七,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病虫害增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问题。

  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的成活率从10%大幅提升到70%以上。在市场上,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已经买到每公斤5000元。

  在朱有勇的帮助下,澜沧县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参与分红的方式发展起了林下三七种植。

  通往脱贫致富的大门就此打开。在报道中,澜沧县募乃村的村民李小明 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家有20多亩(林地),都租给了合作社,一年收入就将近三万多一点,合作社以后还可以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松林外还有大片的耕地呢,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

  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这里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3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能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还能给村民带来每亩地近万元的收入。

  很快,这里的村民再一次尝到了科技带来的丰收喜悦。2018年3月,朱有勇带着冬季马铃薯进了人民大会堂,在两会“代表通道”,他自豪地说:“我们的马铃薯大都销往北京,你们吃的醋溜土豆丝,5盘里有4盘都是我们的马铃薯做的。”

  离开都市,离开实验室,朱有勇每年还是坚持回到澜沧,踏上这里火热的土地。他说:安安静静地在这里做一点事情,为老百姓(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面,让一个一个青山变为一座一座的金山,让老百姓一个一个富起来,一家一家富起来。”

  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诺言。

  据了解,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短评

  记者曾有幸到澜沧县竹塘乡采访。一提到他的名字,普遍内向羞涩的拉祜族村民立刻激动起来,努力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向记者描述他的故事,表达整个拉祜山寨对他的感激和崇拜。在大山以外的网友们得知朱有勇院士的扶贫事迹后,也纷纷点赞,称他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超级明星。世界上不缺乏光,不缺乏爱,被网友说“真吃了他家大米”的袁隆平,“身上有土、脚上有泥”的朱有勇,还有这几天为了四分钱和企业代表软磨硬泡的谈判专家……都在为了千万看起和自己无关的普通人的奔走付出,为这样的时代和你们致敬。


(责任编辑:卢秀丽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