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一座小镇四十年的风雨变迁

作者:张宣美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19-09-25 12:29:07

出生在一座小镇是幸福的。从中,你可以感受一座山、一条河在沧海桑田中的静默,感受由此而生的厚重与淳朴;可以从乡里乡亲的人情世故中,感受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的踏实与温暖。当不经意被一条街、一口井或一幢老房子碰触,百味交织,故乡原来早已融进你的血脉。

我出生的小镇叫新安所,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蒙自市城东南部。这个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小镇,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载,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建立贲古县,设治于新安所一带。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在新安所设立守御千户所,驻扎军队,屯田戌边。之后,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归蒙自县。

丰厚的历史淀积和承载一种沉稳大气的形象。于我来说,小镇最直观的轮廓与形象莫过于四十年来她在我眼中点滴的发展与变化。她像一叶小舟,随历史的大潮风雨变迁,安静且鲜活,张扬又内敛,将一种沉静与温情脉脉根植进我的心里。

我童年的记忆中,小镇小桥流水,街道湿暗,牛马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子上。每逢赶集的日子,山里人会用马驮柴来卖。正街上,一垛垛柴火和马匹占据了大部分街面。母亲烧火煮饭都要用柴,她会去买一两垛柴火回来。卖柴人将柴火搬进家,赤着脚或是穿着草鞋。卖了柴火,他们会买上盐巴、针头线脑、农具之类的回去。也有的带一点给孩子的小玩意,如能再打上二斤包谷酒回去的那便是神仙日子了。印象中,那时街上摆得最多卖得最红火的是锄头、铁锨之类的农具。

那时的雨天真多!最烦的也要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说,猪屎马粪满街跑,走路提防脚下也不管用。索性脱了鞋子,拎起裤脚走。那样才不会弄脏鞋子。

那时最开心的要数生产队通知分东西。每逢广播里通知队上分东西,每家每户都会拿上箩筐,高高兴兴地去队上等着。印象最深的是分水果,按每家每户人口平均分配,分完大的分小的,分完小的分坏的,水果一层一层分配下来,家家户户跟过节似的高兴。现在想来,那时真是穷啊!哪怕多分到一个烂掉的水果都是高兴的!

随着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和改革开放春风的指引,新安所人的脑子灵活了起来。父亲学做起刀烟生意。从挑捡烟叶,到撕烟叶,到排版、压版,再到切烟丝,一招一式都认真得如同对待新生的婴儿。每周,他和妈妈轮流着到附近的集市,赶集卖刀烟。日子随着父母勤劳奔波的脚步好了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我家盖起了新瓦房。那时父亲的最大梦想,是当上万元户。一家人能吃饱肚子,手里攒有一点闲钱,就达到最高幸福标准了。

中专毕业,我回到了小镇,从事税务工作。每天与镇上的人们打交道,融入小镇的生活,真真切切参与并见证了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小镇的面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灯亮了,街道宽了,路面干净了,农贸市场建起来了,楼房多了,人们也更加忙碌了。

新安所以种植石榴闻名,据说已有700多年的种植历史。九十年代初,地方政府开始对石榴产业进行引导扶持,大力发展优质品种种植,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的产业政策,积极带领老百姓走农特产品致富之路。老百姓也从中也尝到了甜头,积极投入到石榴的种、产、供、销一条链中来。如今,石榴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荣获“石榴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石榴,逐渐成为新安所的一张名片,并让她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新安所人是聪明能干的,身上带有一股子蛮劲儿,能吃苦,不怕吃苦,有种不服输的韧劲与执着。他们不断摸索栽种技术,把石榴产量从最初的亩产一千多斤提高到了四五千斤;顺应时令,想办法延长石榴成熟期的时间跨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但凡市场所需的工具,很快就能应运而生。比如,在拥挤的交易市场上以一种小巧便捷的四轮小拖车代替肩挑石榴,他们还会在小货车上安装滑轮装置,上下搬运成筐的石榴。新安所人更是敢拼敢闯的,在互联网还不算发达的时期,就把生意一点点做到了广东、上海、北京,并与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慢慢建立了出口贸易关系。

在民间,有一句描述新安所人的土话“新安所鸡蛋,小却铁扎”。其间含义褒贬不一,但概括的就有这种麻利、经打耐摔的坚韧气质。当所有聪明才智围绕生计而生,发家致富中的小聪明、小心思也往往容易带上唯利是图和投机取巧的显眼的标签。新安所人性格中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那是一种带有小农意识的优越感在作祟。

当然,勇立潮头打拼,新安所人身上兼具包容、大气的另一面。表现为一种通情达理的文明,一种温和善良的淳朴。毕竟,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给新安所人的血液中注入了传统礼教的中庸和规矩,同时,农耕文化哺育了其敦厚的乡土气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与人们的传统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带着一种安详而自在的气息。

新安所至今仍保存着部分明清街道、古寺庙、军事遗址等历史古迹。我小学读书的地方叫中山堂,前身是始建于1576年的文昌宫。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驻守新安所,把文昌宫改为中山堂纪念堂。文昌宫现存魁星阁、文昌殿和戏台。那时下课,我们都爱去高高的戏台上面打闹嬉戏,魁星阁和文昌殿看起来破旧阴森,不大敢走近。听父辈们说,以前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从中山堂穿过,走一圈。现在的文昌殿内还存有《补修所城碑记》《修建中山堂纪念碑序》《文昌书院捐入田产契约碑》等碑石。

像所有急匆匆富裕起来的地方一样,新安所其实是丢了一些东西的。那是一种沉静的耐性,一种更加长远的目光,一种劳碌之后的精神归属感。当有一天,人们开始认真打量这些老建筑的存在,并通过它们身上的烙印寻找某种文化的意味,默默伫立风中的古老建筑,会慢慢苏醒,并重新焕发出一种新的、让人为之更加自信的能量。

时代和机遇推动新安所人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富裕起来,新安所是色彩鲜明的,是活泼靓丽的。可如果缺少了文化作支撑,市场经济再活跃也难免会陷入迷茫和困顿。新安所人已经意识到了文化与经济相生互助、相辅相成的道理。近年,开始积极修复老建筑,保护古老文物,深入挖掘历史底蕴,发展文化型产业,打造创新型经济。在新的发展与老的传承中,梳理小镇历史文化涵源,积极提升人们的文明礼教与精神素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相应的,文化事业的繁荣必将助推旅游业兴旺,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如果把一个时代的发展缩影于一个小镇的变迁,并从中窥见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变革,那么,回望新安所四十年的飞速发展与历史巨变,无疑,她是让人振奋和惊讶的。也更让我深感,生活于当下的时代是如此幸运,如此幸福!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