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初心

作者:张艳娥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19-09-25 11:35:41

初心是什么?是启明星升起时,曙光初放的那一抹微岚?是叶芽破土时,噙着春风的那一痕绿意?还是子夜的阳雀,穿过下弦月的一记透亮歌声?

从今年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随着每周一次的深入采访,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中有部门负责人,有坚守在平凡岗位的职工,有吹着中央空调的老总,也有风吹日晒的环卫工……无论哪一种职业,都在阳光下发出光彩。我用理性的新闻笔触记录着他们,也用诗性情怀感知着他们。他们是新时代浪潮里的潮音,正是这些潮音,汇集成了新时代的脉搏跳动之声。

一个和谐画面

这是一张扶贫捐赠的照片:小学教室里,一群小学生正接过捐赠者手里的物资。画面聚焦处,一位男士正躬身,把一袋学习用品递给一名瘦小的男孩。由于身高差,男士弯腰的弧度几乎成了90度,男孩伸出双手,腿微微弯曲,接住了那一袋物资。捐赠者和获赠者对视着,捐赠者没有高姿态,受赠者没有忸怩之情,他们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和谐的笑容,整个画面充满和谐的美感。画面中的男士,后来成了我的采访对象,他即是蒙自市侨联主席曾远全。这张图片不过是“侨爱心工程”中的一个小小画面,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随着采访深入,我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扶贫工作中的那一个剪影。曾远全说:“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我们家的变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越南归侨,1978年,我父亲携母亲和我归国,当时匍匐在红河岸边,父亲流着泪大喊:‘祖国,我回来了!……从记事起,父亲就一直教导我和兄弟姊妹:‘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是党和国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我们要永怀感恩之心,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一番肺腑之言,饱含家国情怀,可见赤子之心。

曾远全一家回国后,见证着祖国的变迁,并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中:“我们家有兄弟姊妹八个。回国后大哥作为翻译,应征入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两个姐姐成为了人民教师,二哥也成为了一名军官……”而曾远全放弃了自己的医学专业,多年来从事着侨务工作,把侨界群众凝聚到一起,在祖国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是游子的拳拳报国心。

一记生命清唱

“夜澜人静,是谁锁住了思绪的脚步……世界变了,它的变化,远比我们成长的速度还要快……欢迎收听蒙自电台《人在蒙自》。” 

熟悉的频率,熟悉的声音。这一道充满脉脉温情的电波,足以让时光倒流。这是蒙自电台主持人晨夕的一档直播节目《人在蒙自》的节目片花。说到晨夕,她是2003年电台复播时的第一任播音员,16年来,她用脉脉温情,传播着时代的声音。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谈起面试、录播、直播……她满怀深情,那是一段火红的青春岁月。

“刚开播时我们最红火的两个直播节目是《人在蒙自》和《互动空间》,高峰期每天能收到200封信,都是用麻袋装。当时广播电台人手少,连门卫室的值班人员都来帮着拆信。收听人群和来信人员主要是在校学生、部队军人、出租车司机、服刑人员以及蒙自周边村寨的村民。来信里多半苦闷的心情,青春期学生的徘徊迷茫、服刑人员的心灵创伤、出租车司机的寂寞烦恼……我都会耐心地聆听,并一一为他们纾解……过了直播时段还源源不断地有热线电话打进来,本来夜谈节目播出时间就相当晚,凌晨才回到宿舍成了常事……”那一道充满温情的电波,不知抚慰了多少人的心。

我看到晨夕在谈起工作时上扬的唇角,显然,她并没有被那些麻袋里堆积如山的负面情绪压倒。她说:“付出和回报其实是对等的,有一次搭出租车,我讲的是方言,司机居然认出了我的声音,说一直听节目,是忠实听众,坚决不肯收车费。有时走在马路上也会听到小年轻人窃窃私语:‘看,那不是晨夕么?’”,还有在红河学院开“听友见面会”,文鼎楼报告厅座无虚席……那满满的获得感,让晨夕坚持着,直到现在,对工作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晨夕对我说:“有个很不好的消息,去年体检时,我很不幸地查出脑里有个交通动脉瘤。糟糕的是在动脉上,一但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刚知道时,心情特别不好,甚至都已经开始给家里人交待一些后续的事情,医生说手术风险很大,要不怒不焦、尽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现在已经平和许多,尽量看淡看开,更加去热爱生活,争取多播几期节目,闲暇时去学古筝、学琵琶,陪父母去旅行,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陪女儿画画、陪她打乒乓球……我甚至正在考虑去签一份器官捐献协议!因为生命的长短在时间的维度里,不过沧海一粟。但总有一些事物能够超脱生死的框架。一是精神的传承,另一个是器官的重生,人固有一死,我想选择造福他人。”听她说这番话,我心里一窒,泪意上涌。为了不引起她的伤感,我笑着打趣:“这个决定我想还是等你八十岁以后再考虑吧。”晨夕的一番话,让我对她肃然起敬!这是一位心灵的清扫者,16年来,她通过一道蓝色电波,不知清扫了多少人心中的“垃圾”,使多少蒙尘的心灵得以保持澄澈。晨夕发出的声音,又何止是她一个人的声音?那是一个群体的声音,一记生命的清唱。

一番质朴之语

这是一个红色文化浓郁的小村庄:云南省一大会址查尼皮。这里从溪流、竹林、茅屋,到火塘、斗笠、犁铧,无一不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红色信仰。而如今,这个小山村也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宁静、祥和。村庄的环卫工人李志凯,1937年生,七棵紫竹扎成的扫帚,陪伴他多年。他说:“扫了很多年,眼看着我们村从土墙茅草房,到现在的小洋楼,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趁着身子骨还硬朗,想再多扫几年……”我用一首小诗记录了他的话:“用四天/扫完一座村庄/但用尽一生/却扫不尽/白云深处的/鹃啼”。另一位清扫者,是环卫工人刘桂琼:“我们大年三十晚都没有休息,清理完所有垃圾,已是凌晨三点。虽然很辛苦,能让大家过好年,让这个城市因为我们的打扫而变得美丽,心里很高兴。”一席话,质朴而温暖,像三月的阳光。

一抹温柔笑意

朝阳路建设银行主管马瑛谈起“劳动者港湾”的使用情况:“老花镜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她说这话时唇边不经意地漾起温柔笑意,似乎戴上老花镜办理业务的,是她的老父亲。“我们的便民小药箱还救了一名客户的命,当时他疾病突发,药箱里的阿司匹林缓解了病情……”

蒙自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蔡国伟:“减税降费政策给予我们小微企业的实惠太大了,国家富强了,帮我们减轻了肩上的担子,我们也有余力回馈社会了。上个月我们公司为期路白苗族乡松树坡村捐赠了5万元的扶贫救助款。”他说这话时带着几分底气与豪情。 

有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女士,她是一名人民教师。多年来一直默默资助着班上的贫困学生,只因她求学时也曾得到过爱心人士的帮助,当问及为何不愿意公布姓名,她答:“这原本就是我应该做的,只想默默地,力所能及地做下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爱的回馈和传递,更是因爱而生的一颗美丽初心。

这一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既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家国情怀,也是“安好小家为大家”的平凡心愿;是生命长河的击堤之声,也是梦之原乡的甜美呓语……这些声音,时至今日,依然迎着朝阳,噙着雨露,沐着春风。正是这样的初心,跌宕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让一个民族屹立于东方,描绘出一个瑰丽无比的梦——中国梦!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