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老骥伏枥志不休 脱贫路上勇担当

朱福忠

作者:黄锐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19-04-02 11:18:35

敬业奉献模范朱福忠.jpg

  朱福忠,男,哈尼族,绿春县平河镇东斯村委会人,1962年12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河镇东批村公所支部书记,大头村公所支部书记,平河村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等职。在农村基层工作的这三十余载,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满腔热情带领农村群众干事创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在担任平河党总支期间,他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得到杂志社的高度肯定,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平河村委会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涌现出了以上平河党支部为代表的“蚂蚁精神”等一批苦干精神,2006年以来,平河村党总支获得了两次省级表彰。

  2013年,因为患有痛风,长期被病痛折磨,严重时甚至下不了床,朱福忠不再担任平河村党总支书记,转任副书记,即便如此,他依然拖着病痛的身躯,继续发挥余热,为年轻人保驾护航。2016年1月,由于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有丰富经验会做群众工作的老同志驻村开展工作,镇党委书记李成昆第一时间想到了懂当地语言,在拉祜寨有一定群众基础,曾任大头村支部书记的朱福忠和曾任大头村村长的瑶族干部盘忠福。得知此事,朱福忠没有片刻犹豫,什么要求都没有提,安排好家事后,带上简单的行李,于2016年1月25日来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蹲点驻村开展帮扶引导工作,他也是最早来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的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组成员之一。

  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是绿春县典型的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民族直过区、边境沿线地区“三区叠加”的深度贫困村,是全县贫困村中致贫原因最复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最艰巨的一块“硬骨头”,县内其它贫困村有的贫困特征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都有,其它贫困村没有的贫困特征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还不少,全村33户168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有粮不足100公斤,所谓“家”的简易棚里的家当不值100元,“家徒四壁”是拉祜寨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与物质上的贫困相比,“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小康送上门”的精神贫困更让人揪心,由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拉祜寨群众无生产生活能力、无思想、无信念的严重的困难局面,水沟被掩埋不处理,水源被阻断不疏通,水田变旱地不灌溉,旱地变荒地不管理,“等靠要”思想严重……

  拉祜寨能否与全国一同步入小康社会,是践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铮铮誓言,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准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2016年以来,绿春县先后投入资金544万元,完成了集中安置农户33户168人;平整土地30亩,新建挡墙772立方米,新建安居房33套,户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三面光沟渠4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件,安装进户引水管道4公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3台,节能成品灶33台。新居建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习惯于深山老林游猎生活的拉祜群众回到拉祜寨,而这就成为了初到拉祜寨后朱福忠的第一个任务。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深谷到另一个深谷,为了找到拉祜寨的每一名村民,朱福忠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越过了多少条河,每天穿行于深山老林之中,每找到一名拉祜群众,朱福忠都要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引导他们从深山老林回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定居生活。在朱福忠和工作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村33户168名拉祜群众都回到了拉祜寨,2017年初,所有村民全部搬迁到两层楼房式新居,从“地窝棚”住进了“水泥房”。

  “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的步伐走,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朱福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洗脸、洗澡、刷牙是日常事,但是在大头拉祜寨却不一样。丛林生活,生存、吃饭最重要。可定居之后,理发、剪指甲、刷牙,甚至洗脸洗澡,对大头拉祜寨的拉祜群众来说,都得重新学习。“示范不行,就手把手教”。一开始,在领到政府发的牙膏牙刷时,拉祜群众不知道要如何使用,朱福忠就自己上阵亲自操作,面对面示范给他们看,而要教会拉祜群众刷牙并每天坚持,让他们转变天性最终习惯成自然,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为此,每天早晨朱福忠都要来到每一户拉祜群众家中,重复地教他们如何刷牙、洗脸,并监督他们刷牙、洗脸,在这个过程中,朱福忠发现有的拉祜群众全家人共用一把牙刷,“这怎么能行,共用牙刷这是不卫生的”,朱福忠又从头教他们牙刷要专人专用,自己的牙刷只能自己用。搞好了个人卫生,朱福忠还要带领拉祜群众集体出早操,升国旗,跑步锻炼身体,需要改变不仅仅是精神面貌,还有身体素质。“不要以为只有洗脸、洗澡、刷牙等日常事需要教,连睡觉也需要教”,拉祜群众习惯了丛林生活,习惯了“栖息”在树干上,不喜欢在房间里、在床铺上睡觉,每到晚上,朱福忠都要打着手电一棵树、一蓬草的到处寻找睡在野外的拉祜群众,带他们回到房屋,还要教育他们不要睡在地上,睡觉要在床上睡。而安全用电和安全用水更是需要教会他们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每天都要跟他们反复的说,要他们不能用手直接碰插孔,雨天要把电插座收进房间,不能把电插座直接放在有水的地面或桌子上,会漏电;电视、电磁炉、电灯不用的时候要关掉,要节约用电;水龙头在不用的时候要关掉,洗衣服、洗菜的时候水放小一点,不要哗啦哗啦的流,不能浪费水”,朱福忠说,这些都是他每天需要重复很多遍的话。

  产业兴则百姓富,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不稳固。在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种养产业,让原来的刀耕火种一举跨越到以产业为主的农耕文明模式,让拉祜群众学会种养技术,调动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造血”积极性是必须攻克的难关。“要恢复生产,就要从耕地除草开始教他们”,朱福忠说,拉祜群众刀耕火种式的粗放耕种模式就是刨个坑,把种子一埋了事,完全不管施肥、除草、浇水等管理,收成完全“看天吃饭”,为了改变他们的耕种方式,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就要手把手教他们喂猪、喂鸡、施肥、灌溉,“我才来的时候,拉祜群众是不会主动去喂猪的,政府发放给他们发展养殖业的小猪基本都被饿死了,现在,通过我们手把手教煮猪食,教科学的养殖方法,小猪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以前,拉祜群众施肥是把肥料往空中扔,大部分肥料都被风吹走了,我们都是每块田、每块地的教他们施肥时要弯腰,要把肥料撒在农作物的根部”“教他们养鸡的时候,要在鸡圈下面放上一层木屑或者米糠,这样不仅保持了鸡圈的干净清洁,鸡不容易生病,而且又积攒了农家肥”。虽然都是一些很小的事,但在帮助拉祜群众恢复生产,摆脱贫困时却很有用。

  “拉祜群众其实是很听话的,就看你怎么引导了”,这句话,朱福忠经常放在嘴上。为了让拉祜群众“睁眼看世界”,朱福忠和工作组成员组织他们每天19点观看新闻联播,接收外部信息,增长见识,并通过组织集体学习汉话、汉字,学唱红歌,举办篮球赛、拔河赛等比赛,拉祜群众代表村民会上讲述脱贫攻坚前后自己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方法,给他们送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大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拉祜寨群众脱贫的自信心与内生动力。同时,朱福忠和所有工作组成员同拉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三个集中”,组织他们集体学习、集体出工、集中管理;制定大头拉祜寨村规民约,开展“四星”评比,覆盖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讲卫生、守纪律、讲道德、积极参加劳动、热爱公益事业等方面做的好的家庭进行“加星”,对存在无故旷操、不参加集体劳动、不讲卫生、酗酒滋事等现象的家庭进行“扣星”,定期评比,对获得“星级群众及家庭”的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

  朱福忠说:“刚到拉祜寨的时候,很多拉祜群众不敢见生人,只要有生人进村就会躲起来,而且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每次我们都是耐心的和他们做工作,给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告诉他们共产党是来帮助他们过美好生活的”。通过朱福忠等工作组成员的努力下,现在拉祜群众更自信、更主动了,也愿意和人沟通交流聊家常了,每次见到朱福忠,拉祜群众都亲切的叫他“老支书”。

  朱福忠有2个女儿,1个孙子、3个孙女,2个女儿大部分时间在绿春县城生活,老伴则生活在平河镇上,来到拉祜寨后,朱福忠很少有时间能跟家人团聚,当有人问到他家人是否支持他的工作时,朱福忠都是肯定得回答:“支持,特别是老伴,她说我作为老支书,必须要做好共产党安排的工作”“我到了拉祜寨,拉祜寨就是我的家,拉祜兄弟都是我的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绿春县对大头村委会拉祜寨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正是如朱福忠这样的各族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昔日直过民族特困村到如今脱贫示范村的转变。今日的拉祜寨,房子好了,道路硬了,村庄美了,群众有了干劲,田里种满了水稻,地里玉米和土豆交替生长,山坡上种上了高原梨和杨梅、樱桃等水果,猪厩里肥猪跑,鸡圈里鸡儿叫,100余亩茶叶基地初现雏形,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脱贫致富奔小康似乎不在那么遥远。只要有领导到拉祜寨调研工作,朱福忠都会说:“你们今天一定要留下来吃饭,尝尝拉祜群众种的洋芋、黄瓜和养的鸡,都是原生态,味道很好的,这在以前是绝对吃不到的”。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拉祜群众同其他55个民族同胞同步走,过上美好生活,建设好我们的家乡”,朱福忠这样说。


(责任编辑:黄锐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