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一万年前“蒙自人”的一天

作者:杨和平 来源: 红河日报 时间:2015-05-19 15:00:00

 
 

“蒙自人”头盖骨复原图(资料图片)

   1989年5月,云南蒙自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李富顺,偶然从当地村民挖山采石中发现了几具距今1万多年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经过中外人类考古学家近25年的研究,在2012年终于有了重大的突破。2012年3月中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集《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关于“云南鹿洞人”一篇长达28页的论文。论文中,有两句话阐述其重要性,“马鹿洞人”(也称“蒙自人”)可能代表一种新的过去未知的人群;“马鹿洞人”可能是随着欧亚大范围迁移的融合产生的,具有非洲、西方等人群的杂交特征。发现的化石有“高度独特”、混合了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特征,生活在距今14500年到11500年之间,以猎食大型鹿科动物为生,因此而得名“马鹿洞人”。随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给予高度评价。

  “马鹿洞人”(“蒙自人”)没有现代人的下巴,有巨大的臼齿。眉脊粗壮,十分醒目,而左右眉脊间呈波状;眉额沟显著,在眉脊与额骨间,形成一条横向凹宽的沟;头骨较厚,最厚处为7毫米。“马鹿洞人”,所处的年代正是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阶段。但是这个距今1万多年前的“马鹿洞人”,却有10万年以上人类的特征,这是很少见的。据专家进一步分析,之所以古老特征保留比较多,与云南本身的环境、温度、潮湿、海拔关系密切,使得具有古老特征的人类进化得慢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这个被称为“古老物种的避难所、新物种的起源地”的云南,成为不同人群迁移的相对集中的通道,其他地方无法生存的物种却能在此地生存。

  与此同时,“马鹿洞人”的发现显示,现代人在东亚地区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复杂很多。“马鹿洞人”这类化石可能代表早期智人幸存最晚的记录,或可能代表东亚地区一种未知的已灭绝的古代人群。

  那么,在如此远离非洲的云南为何会出现距今1万多年的人类呢?我们现在不妨将时光倒退回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蒙自坝(包括蒙自市的草坝和个旧市的大屯坝),近百平方公里的坝子是一个巨大的波光粼粼的湖泊,各种海洋鱼类、海藻类异常丰富,环海四周的面山是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茂密的森林里,杂草丛生,动物的种类繁多,野兽出没。在附近蒙自大红寨附近的山麓上,生活着一群十几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此的原始人。他们经过若干万年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进化成了智人。这群原始人就是上面提到的“马鹿洞人”,即蒙自人的祖先。当时,我们的祖先“蒙自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已经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所以“马鹿洞人”的一天是忙碌的。天亮了,家族中的男人们全部出去打猎,除了老人已外。因为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正确的时间,所以他们每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顺手拾个野果子。而且他们打猎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他们的山洞又很高,所以,家族中的年轻男人一天都是在外度过的。他们已经懂得用火,所以常常用火追逐野兽。因为“马鹿洞人”生活在野外,所以他们跑的速度是相当快的。遇到行动缓慢的野兽时,就可以把它围起来打死或打晕。但遇到行动较快的野兽,如猎豹等,那打到它们的概率是很小的。如果他们打不到猎物,那他们只能在饥饿或半饥饿中度过了。而老人们就不会去打猎,因为他们已经跑不动了,只有去干一些耐力活,那就是钓鱼。而家族中的女人们天刚亮就去采野果,等她们感到热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正午了,所以她们就回到山洞去缝制衣服,作点细活。而孩子们,既不会打猎,也不会钓鱼,更不会缝衣服,他们只能去河边拣些石头、贝壳等等。到了黄昏的时候,所有人都回来了。男人们如果打到猎物,就可以把猎物烤来吃,他们那时不懂得用盐,而猎物不去皮就直接烤来吃。老人们把钓得鱼也拿出来,女人也把她们采集的果子拿出来。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吃完,孩子们把拣到的贝壳之类的东西钻孔,串在一起,这就是装饰品。

  天黑了,“蒙自人”进了山洞,有的在烤火,而有的人在睡觉,男人们旁边放着锋利的石器,时刻做好抵御野兽的准备。

  有时候,这些“蒙自人”不同的氏族之间也会因为争夺猎场发生械斗和战争,这时候,身强力壮的男子多的氏族群,往往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得到猎物相对较多的猎场和居住环境较好的地方。失败的一方,只好迁往更远的范围。

  “蒙自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繁衍,非常缓慢地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责任编辑:李玉清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