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驻华记者云南行 | 感受魅力云南 传播中国故事

作者: 来源: 云南日报 时间:2021-06-08 19:18:19

1.jpg

“驻华记者云南行”主题采访记者团 李文君 摄

  5月17日至21日,由云南省委网信办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多语种外宣网站云桥网承办的“驻华记者云南行”主题采访活动举行。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越南《人民报》等媒体驻华记者,俄罗斯、泰国媒体人,以及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的记者走进昆明市、玉溪市,感受“十四五”开局之年,云南省在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的新作为,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的新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新成效。

2.jpg

记者们在与社区居民交流。李吒 摄

  触摸开放脉动

  在云南期间,媒体记者们深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南方电网云南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采访,触摸开放云南的活力脉动。

  “日均交易量达300万枝至400万枝,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拍卖总交易量仍达近15亿枝,交易额约14.85亿元。”记者们对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早有耳闻,来到实地参观时,满目的鲜花、高效有序的拍卖交易,让大家对“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有了更深的感受。泰国媒体人陈慕筠还关注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在“云花”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她说,期待云南与泰国加强合作,让鲜花扮美更多人的生活。

  大家采访中发现,作为中国开放前沿的云南,对外开放的脚步正加速向前。

  步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会说泰语的工作人员、前来咨询业务的南亚青年让泰国、巴基斯坦的媒体人多了一份亲切感。在综合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和业务办理窗口,来办事的企业人员告诉记者们,申领营业执照等业务办理速度快、程序简便,企业享受到了实在的便利。

  越南《人民报》驻华记者杜微沙已是第二次采访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这一次,他看到了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以及人才公寓等更全的配套服务设施,这让他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速度竖起了大拇指。

  一直关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副首席内容官陈小丹从交流互鉴的角度发现了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的亮点。她说:“数字化、人性化、‘一站式’的服务,成功地为企业减负,助推了企业提升效能,这些云南经验很值得海南学习借鉴。”

  开放的云南,机遇共享,成果共享。南方电网云南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开展电网互联互通建设和跨境电力贸易,促进各国能源互联、绿色发展。记者们对企业是否有新能源发展计划、国际合作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展等话题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了交流。

  “通过这次采访,我对云南与老挝的电力互联互通合作了解更加深入。我了解到电力合作也是中老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希望这样的交流合作更进一步,惠及老中两国人民。”老挝巴特寮通讯社通讯员冯蒙尼·菲萨莫纳说。

  探寻“幸福密码”

  初夏的午后,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社区里,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秀美的风景让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赞叹不已:“我到过中国很多的乡村采访,今天走进大营街社区,再次刷新了我对中国农村的认识。”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记者,有的是第一次来云南,有的已来过多次,无论是新朋还是老友,在这次采访中,对云南的发展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曾是老旧小区典型的玉溪市红塔区北苑社区园丁小区,如今成了社区建设的典范,文体娱乐设施齐全,社区服务贴心。对中国脱贫、全面小康话题一直很感兴趣的冯蒙尼·菲萨莫纳忙着和社区工作人员“取经”。

  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记者春艳对玉溪市华宁县上村社区碗窑村陶器的历史韵味和新一代制陶匠人的创意设计赞不绝口。她了解到,在陶产业的带动下,2020年碗窑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2020年碗窑村申报为3A级旅游景区及云南省旅游名村。“碗窑村是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代代相传的技艺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春艳说道。

  陈慕筠的泰语小名“Sompan”是“柑橘”的意思。来到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下拖卓村,品尝着远近闻名的华溪柑橘,听村民讲着“村在果林中、果林富了村”的美好生活,她说,希望在泰国的家人也能尝尝这里的柑橘有多甜。

  在云南采访的几天时间中,记者们记录下了许多张幸福的笑脸,也探寻到这种幸福背后的“密码”——

  华宁县华溪镇推进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以柑橘种植农村党员实训基地示范带动柑橘新品种引入、试种和推广,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红塔区大营街的群众们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北苑社区党员干部积极“走出去”到上海等发达城市学习社区治理经验。上村社区围绕美丽家园建设、制陶技能培训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领头雁”作用,群众幸福感倍增,也吸引了外来人才和企业入驻碗窑村。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紧密联系及共同努力,才有了这样的幸福生活。”杜微沙感叹。

  “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陈小丹说,通过这次采访,她找到了关于乡村振兴的答案。“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村民们利用好本地优势资源,踏踏实实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这就是乡村振兴真实的样子。”

  共话绿色未来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今年10月即将在昆明举办,“绿色”是记者们此行关注的热点。

  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的发动机产量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高。在惊叹疫情下取得这一成果的同时,阿斯加尔∙穆罕默德也提问道:“中国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动机行业将如何作为?”车间负责人回答,公司研发的“国六”发动机因符合绿色低碳的消费趋势,订单源源不断。此外,一系列节能环保的轻型商用车汽油机、混合动力发动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试验。“环保、革新!”阿斯加尔∙穆罕默德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点赞。

  5月18日,昆明世博园里,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新闻宣传部指导、华侨城云南世博旅游集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主办、云桥网承办的“生命之花”——科学家带你领略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活动启动仪式暨主题沙龙在这里举行。

  记者走进昆明世博园,与中外科学家、文旅业人士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的俄罗斯记者芭莲娜用中文分享了俄罗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杜微沙回忆起童年在山野间的美好时光;在云南生活了10多年的陈慕筠讲起了云南花卉的多样魅力……

  当大家来到有着“琉璃万顷”之称的抚仙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美丽图景更加真切。

  在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马房村,风情万种的荷塘、整齐漂亮的民居让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记者褚梦琦直呼:“真像人间仙境。”漫步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的抚仙湖边是如丝带般舒展的不同颜色的花丛。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记者木其尔举起手机拍个不停。

  当地干部群众介绍,为保护抚仙湖,当地采取了生态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措施。“为什么要搬迁?”“搬迁后抚仙湖有什么变化?”大家在采访中发现,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抚仙湖始终保持I类水质;村民们的新家更加生态、宜居,民宿、餐饮、乡村度假成为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尝到了环保的甜头,认识到生态美与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从而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的记者们将采访感受写进了报道里。

  “这一刻,我看到了未来。”杜微沙感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地球村每个国家、每个人的责任。在云南,他看到了这一愿景的实践与未来。

  创新故事讲述

  “吃得好香。”“看完我也想吃过桥米线了。”这是网友们在观看陈慕筠在此次行程中拍摄的短视频《云南过桥米线的吃法》后的评论。

  此次主题采访中,国内的外宣媒体、外媒驻华记者、外籍“网红”共同采访,截至6月1日,海内外各平台已有中文、英文、蒙文、老文、泰文、柬文、缅文、俄文、越南文9个语种的120篇报道,覆盖超300万读者。

  云桥网在首页显眼位置开设“驻华记者云南行”专题,网站英文、柬文、老文、缅文、泰文、越南文各频道,多语种微信公众号“澜湄趴”,海外“脸书”英文、柬文、老文、缅文、泰文5个账号多位联动,累计阅读量60.4万次。面向蒙古国海外传播的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以及主打英语、俄语海外传播的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聚焦云南乡村振兴、抚仙湖保护进行了重点报道。与此同时,越南、老挝、巴基斯坦媒体记者采写的《中国电力企业有意愿与巴基斯坦开展合作》《中国电力公司在老挝北部进行投资》《抚仙湖,中国最大的高原深水湖》等报道在当地媒体上迅速传播。

  采访中产生的一批观看便捷、交互性强的短视频媒体产品,为海内外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多彩的云南。云桥网主播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俄罗斯主持人合作拍摄了《从瓦窑到碗窑,看云南乡村的变化》,与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蒙语主播用视频镜头探访大营街的幸福生活,画风轻快活泼。泰国媒体人联合老挝媒体人以泰语为传播语言,拍摄制作了《云南过桥米线的吃法》《云南,你向往么》等Vlog作品,受到在华泰籍人士、泰语学习者的点赞。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制作的MV《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将云南民歌配上外籍主持人沉醉于抚仙湖醉人风景的画面,充满趣味,引来许多读者转发。

  5天的时间,中外记者一路行一路写,作为“第一观众”深入感受,也作为“向导”带领读者共同探索发现。他们说,媒体对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得以深入地走进云南、了解云南。希望今后能有与云南的媒体有更多交流。”采访结束时,大家依依惜别,相约下一次再相见。

  记者 刘子语 王欢 李吒 张莹琳 李文君 王靖中 文/图(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