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聚焦新发展格局 展望“十四五”】云南: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 来源: 云南网 时间:2021-01-08 18:29:38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木老元乡哈寨村 陈飞 摄

  彩云之南又被誉为“诗的远方,梦的故乡”。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88个、深度贫困县27个。贫困是云南千百年来的典型特征,摆脱贫困,曾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日前印发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接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迅速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专项行动”,即建立“一平台三机制”。“一平台”是指“建救助平台”。在县级政府层面建设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平台,定制“找政府”App,脱贫户返贫即通过手机提出申请,县平台下达指令由乡、村核实,如属实即交有关部门实施帮扶救助,做到“简便、快速、精准”。“三机制”包括: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及建扶志扶智机制。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产业合作社等统筹起来,做到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户,不落一户;力争用3年时间使我省村级集体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巩固成果: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我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艰巨繁重,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不足、产业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质量不稳固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脱贫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仍需持续用力,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贫困群众思想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是云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

  

保持政策稳定 扎实做好后续帮扶
 

  为保持政策措施总体稳定,《建议》提出:合理设定过渡期,确保过渡期内脱贫摘帽县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保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开展扶贫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在安排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财政转移支付时,向脱贫地区倾斜。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地区工作,有计划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挂职任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

  省扶贫办主要负责人表示,《建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作出的明确安排,既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贯彻,也是对云南省情的清醒认识,完全符合云南实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建议》要求,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开展四大专项行动,从制度机制上着手,推动接续奋战,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既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又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有效衔接。

  以确保脱贫地区后续帮扶扎实有效为根本立足点,《建议》要求,在县级政府层面建设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平台,建立健全简便、快速、精准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

  “疾病的问题是长期化的,不会随着我们宣布消灭绝对贫困就消失。”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继续保持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效。强势推进健康扶贫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云南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作重心由补齐短板、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向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础转变。

  省民政厅主要负责人表示,针对《建议》提出的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强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综合保障措施等要求,“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系统将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抓手,深入探索,创新救助手段,巩固拓展我省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兜住民生底线,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云南日报资料图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线,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补短板强弱项为抓手,加力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方面,将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议》要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后续配套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继续做好脱贫群众就业帮扶工作,更好支撑稳定脱贫。

  会泽县是我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就在这里。2020年6月下旬,会泽县大海乡302户随迁户,通过抽签方式抽取自家新房。这是安置点的最后一批安置对象。至此,安置点搬迁群众全部入住。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成功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难题。

孩子们在学校食堂用餐。云南日报资料图

  从大山到社区,年逾古稀的村民们不用再面对贫瘠的土壤靠天吃饭;学龄儿童们也不用每天5点起床走10多里路去学校……如今新城区,餐馆、超市、学校、医院一应俱全。着眼未来,围绕产业配套、就业帮扶等方面,来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还在持续跟进和发力,确保当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从全省情况来看,目前全省扶贫系统正在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与有关部门一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松懈、不松劲、不停歇,把省委、省政府安排的“百日巩固行动”抓紧抓实,以高质量的脱贫成效,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实账、交总账”。与此同时,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原创性的制度机制、独特性的创新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激发内生动力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专家分析认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此,《建议》提出,创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践载体,帮助脱贫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我们将聚焦云南就业结构性问题,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盘活人力资本拉动就业、帮扶重点群体实现就业、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一体平等就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人说,“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降、结构更优、收入更高。以稳就业、促增收筑牢扩大内需战略支点,为云南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证。

  在昭通市委主要负责人看来,巩固脱贫成果,既要建立防止返贫的相关机制,更要盯住特殊困难群体特殊的对象,用发展的办法来巩固脱贫。结合昭通实际来看,昭通有厚重文化和发展历史,现实又面临着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最佳区位优势。过去人多是昭通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包袱。现在解决脱贫以后,立足产业基础,做好人的文章,激发人的内生动力,人口将变成昭通的优势和红利。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适时带领独龙江群众采收草果,草果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重要产业。云南日报资料图

  “结合怒江的实际情况看,要加强人才的培养,要把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吸引到基层,要鼓励各方面的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帮助以及怒江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彻底地挖掉了压在怒江老百姓身上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大山”。“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怒江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的衔接起来,也是怒江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迪庆藏族自治州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成效,从根本上改变了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条件,锤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对下一步脱贫成果巩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过程当中,一些产业培育壮大既有力地支撑了脱贫攻坚,又有效地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迪庆高原工作和生活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到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新时代老西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迪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和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支撑,也正是需要依靠这种精神激励迪庆各族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自信、感恩奋进的精神姿态,努力把迪庆建设成为世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小拉巴村拉祜群众载歌载舞。李秋明 摄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把在脱贫攻坚当中形成的一些经验,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中进一步推广,成为各地探索的目标和重点。对此《建议》进一步细化了“施工图”和“路线图”:实施脱贫出列村提升行动,积极争取更多脱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选派驻村干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更要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兴旺产业:富裕农民繁荣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只有乡村产业兴旺,乡村经济才能发展,进而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

  

常抓不懈 产业扶贫不收官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68.53万户,“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当前,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但产业扶贫不能收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种养业发展有着自身规律,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对标对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巩固好当前来之不易的产业扶贫成果,着力推动扶贫产业在质量、效益、竞争力方面再上新台阶。”他表示,未来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提升产业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绿色化的发展导向,继续加强扶贫产业基地的改造提升,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二是育强新型主体。落实好新型经营主体奖补政策措施,强化政府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附加值。四是打造知名品牌。构建“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扶贫产业品牌体系,围绕绿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扶贫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构建多业扶贫格局。在抓好农业产业扶贫的同时,加快推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电商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指尖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曾永洪 摄

  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认为,首先应该管理好在脱贫攻坚成果中形成的一些资金资产项目。“我省农村集体资产较为薄弱,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我省村民小组多且分散,而村集体的多数资产又在小组上,这就造成了村集体经济不但小,更谈不上强。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事关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让农村集体经济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脱贫产业的培育中,一些原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政府力量支持较多的产业,怎样更好地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真正在市场上寻求产业的稳定性,也是未来衔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表示,产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树立长期培育的思想,目前首先要摸清楚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明确未来如何继续培育,如何强化。

  

拉长短板 走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
 

  《建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作为全省贫困县最多的昭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围绕脱贫增收达标,不是简单地就数字凑数字,而是立足于昭通独特的地理、自然、气候各种自然优势,选择了以苹果、竹笋、马铃薯为代表的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品牌化的全覆盖发展,突出抓好以高原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培育,真正形成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昭通市昭阳区苹果 孙晓云 摄

  昭通市委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把巩固脱贫成果和接续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建议》说明当中,把它放在一个“压倒性位置”的重要任务来定位,这不仅仅是贯彻了党中央的要求,更是对云南省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这一次随云南党政代表团到浙江考察,不但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压力,更深刻地体会到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体现绿色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未来,昭通的600万亩莽莽竹海,将会成为绿化乌蒙青山,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及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发展的重大支撑点,成为一个让莽莽乌蒙群山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重大支撑。”他表示,乡村振兴20字方针,第一句就是产业兴旺,这是根本点、是关键点。这既是云南的短板,也是昭通的短板,但反过来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希望所在。因此立足实际,昭通将在拉长产业短板中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努力探索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怒江州委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浙江省学习考察,深受教育,深受启发。现在怒江州正在研究如何把浙江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好的经验做法在怒江运用,总体目标就是要保护好怒江的绿水青山,并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好产业。同时,要把产业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把怒江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来,并抓住美丽公路建成的契机,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同时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建设,撬动怒江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美丽宜居传承乡韵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万村示范行动”。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让美丽乡村凸显生态宜居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全省农村以更加美丽的姿态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省农业农村厅环境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域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为核心,以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完善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各项措施,高水平推动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旧屋基彝族乡安吉村厕所 杨峥 摄

  ——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在乡(镇)镇区和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全覆盖的基础上,提高自然村无害化卫生公厕覆盖率,除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外,逐步消除传统旱厕。以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加大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力度,完善厕所改建、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同时,推广适宜的改厕模式,并规范改厕流程,统筹推进厕所粪污治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杨峥 摄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县域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鼓励相邻县(市、区)、乡(镇)共建共享终端处置设施等。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工作,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各地农村特点,坚持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推广应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工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明确黑臭水体名称、地理位置、污染成因等,建立名册台账,制定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

  昆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认为,“十四五”期间,我省应以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统筹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让乡村更协调、更均衡。

  

让乡风文明留住美丽乡愁
 

  《建议》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育新风,推动形成文明乡风。

  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幸福安全。更加重要的是,长期的管护和建立文明的生活环境。“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大乡风文明工作实施力度,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

普洱江城县整董镇 杨峥 摄

  ——全民参与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及时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拆除残垣断壁,把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好。发动农户清理院落、圈舍杂物,清除房前屋后杂草、积存垃圾,清扫畜禽粪便,确保庭院干净整洁。组织农户拆除废旧棚房和残破围墙、倒塌墙壁等残垣断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一步推进村庄环境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硬化等综合整治。

  紧紧盯住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坚持“三清一改”,推动各村组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大清扫、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健康理念、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进一步聚焦“美丽城乡、品质城乡、文化城乡”建设目标,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防止千村一面等,并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果。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围绕“山水、田园、村庄、庭院、乡风、生活”六大重点要素,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创建美丽乡村。到2025年,全省评定5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全面推进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完善。管得好,才能守住美丽乡村。“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完善村庄保洁制度。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后村庄环境的日常管理,加快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村庄保洁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洁。有条件的地方将建立城乡统一的保洁机制,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一把扫帚”扫到底;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作业半径、劳动强度等合理配置保洁员公益岗位。

玉溪峨山县岔河乡凤窝村 杨峥 摄

  建立完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水利设施等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建立管护队伍。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对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引导农户出资出力承担生活垃圾日常保洁义务。

  督促各村组结合实际,制定(修订)完善简洁明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将村庄规划、黑臭水体治理、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维护、农民建房、房前屋后“三包”、保洁费缴纳、奖惩措施等纳入村规民约。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村规民约执行到位。

  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学习浙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快打造云南乡村美丽生态。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安吉余村、鲁山村正是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奇迹。乡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兼顾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事关民生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生态美、村民富问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为重点,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确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专家访谈
 

 

  “换道超车”让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访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

  “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日前,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要振兴,最根本要有产业支撑,只有‘换道超车’发展我们云南自己的特色产业,才能让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对云南来说,产业振兴必须具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资源、人才和市场。”在盛军眼中,云南有丰富的林下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孵化产业、发展产业时必须把这些资源利用好。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已经有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如林下三七、石斛、蘑菇等林下经济,为资源大省云南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范本,可以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接续乡村振兴的产业延续。

  其次,还需要有创新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是高知,而是一些创新创业的新农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带头人和骨干,要继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对于振兴产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说市场要素,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好东西如何把它卖好也是一门大学问,应该把云南的好产品同大市场连接起来。”盛军表示,产业振兴需上述三者的结合,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整体的好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十四五”期间,云南产业发展不应做“全能冠军”,而是要运用农业工业化思维,集中优势形成规模和标准,做“单项冠军”,做到极致便是成功。

  “云南农产品出口是外贸的一大亮点,但农产品的加工率还不到10%,这意味着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一般而言农产品每加工一级附加值就会翻2到3倍,如果做到保健品、药品就可以翻5到10倍,有精深加工就有附加值,有附加值就带来税收,有税收才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盛军说,农业生产不是农业制造,农业制造要有标准、有规模,并把区块链、大数据、信息化、电商都融进来。

  盛军认为,“十四五”期间云南应集中打造茶叶、核桃、中药材、干热河谷水果4个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茶叶的生物制造,推动形成核桃的精深加工,打造全世界最地道的中药材及世界的“精品水果走廊”。“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特在哪?特在热区、特在错季。云南有1200多万亩的干热河谷,大部分水果都产自热区,但因缺水问题制约了热区的开发,如果能在干热河谷开展引水工程试点,并把成功经验进行推广,那云南热区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世界的‘精品水果走廊’。”

  “市场经济中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东西没有好坏,只有需求的差异,如何把差异化的东西找出来,走‘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个性化、精准化,便是云南产业‘换道超车’的发力点所在。”盛军说。

  

声音
 

 

 
 

  云南农业发展方向应朝着“绿色”之路前行,这既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愿望。在这过程中,不仅消费者受益,整个农业生产环节也会因此再升级。“十四五”期间,我省农业应从粗放式的经营生产方式,转到资源保护、精耕细作等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上来,并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土壤、人力等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农业生产也对农业科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标准,只有生产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

 

 
 

  云南绝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都在山区,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农业的条件欠佳。如何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并且不返贫?发展水果产业成为首选。但目前,我省水果产业存在科技助农、农民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及手段单一的问题。未来,应该着力打造基地、完善冷链物流、提高栽培技术等方面着力,提升云南水果产业高端市场影响力,让更多的云南农民从中受益。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舒群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云南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实抓好:

  一是抓实“四个不摘”。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二是抓好后续帮扶。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到户、利益联接到户、金融支持到户,就业培训到人、生态扶贫岗位到人等相关工作。三是抓牢返贫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群加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切实防止返贫。四是抓住政策统筹、工作统筹、群体统筹、规划统筹、力量统筹“五个统筹”。五是抓紧责任机制。务必抓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落实落地。

  ——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谭鑫

 

【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步跨千年 奋力奔小康

  日前,《云南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云南将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接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20年11月,云南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回眸“十三五”,云南创造了“百万大搬迁”、“一步跨千年”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掉队的历史奇迹。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云南要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

 

 

 


 



 


 


 


  统筹:李向雄

  策划:罗蓉婵 李星佺 自然

  记者:李莎 胡晓蓉 王淑娟

  编辑:王胤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