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草坝高原特色农业
全州13215个村组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79.4亿元;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组2527个,设置集体股5522股、成员股164.75万股,2020年实现分红4466.6万元;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发放赋码登记证书的村组有13215个,完成率100%……一组组翔实的数据,概括了红河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顶层设计 机制保障促改革
通过改革,红河大地上的农民,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股东,每年都有自己的一份红利。对此,弥勒市新哨镇新哨社区新哨二组居民刘桂英感慨地说:“做梦都没想到农民有分红、老年人有补贴,感谢党的好领导、好政策。”
通过改革,广袤的土地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资本,“黑泥地”变成“金土地”,已成为全省15个农民增收探索实践典型案例之一的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便是例证。对此,该社区党总支书记钱保兴高兴地说:“村庄变美了,群众的收入也增加了。”
通过改革,农村的集体资产不断保值增值,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摇钱树”。对此,建水县临安镇崇文社区23组小组长江福庆自豪地说:“我们原有资产850万元,现在已经增加到1800万元。”
俗话说,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涨水小河满。
红河州在2017年探索完成18个州级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采取点面结合、梯度推进的方式,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先后完成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开远、建水、蒙自、弥勒4个整县试点和整州试点。目前,全州13县市134个乡镇已顺利完成改革试点各阶段任务,完成率100%。
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矛盾多、风险大的特点,红河州委、州政府立足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三级责任制,严格依照“两个全面开展”“一加快”重点任务,坚持定方案、定标准、定方式的原则,推动改革落地的思路清、政策清、环节清、节点清、标准清,紧扣改革内容、任务目标、时间节点等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两全面一加快” 改革红利惠民生
集体家底“有什么”“是谁的”“怎么分”“如何管”?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建立农村法人治理机制正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举措。
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是摸清村集体家底的根本路径。2018年以来,红河州对13215个村组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基本盘清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数量及利用现状,摸清了资产家底,明确了资产权属。农村集体经济有了一本“明白账”。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姜帆说:“清产核资为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提供了依据,让每个成员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账’。”
全州第一个改革试点建水县临安镇崇文社区23组是典型的城中村,改革前户籍在该组的居民有73户229人,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为62户212人,摸清了家底,界定了资产,量化了股权,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社员收入增加了,集体服务社员的功能大为增强。居民邹惠芳说:“改革后,我们股权每股价值由173元增加到250元,每股分红由14元提高到33元,我家分到了1万多元。”
在全面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过程中,红河州坚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贡献等因素,由村组民主讨论登记对象、登记基准日、登记时间、登记方式等确认组织成员,明确了集体成员边界,理清了成员和村民的关系,消除了产生矛盾纠纷的隐患。
走进弥勒市新哨镇集贸市场,摊位规范有序、卫生干净整洁、经营秩序井然。这是新哨社区新哨二组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激活村集体“沉睡”资产,对原有市场进行提升改造、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投入运营后呈现出的新景象。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民变股东”的巨大转变,除每年分红外,该小组每月还给60周岁以上的居民发放600元的生活补助。新哨二组党支部书记、组长赵兰祥说:“市场建成后,带动了商贸中心的建设。以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这块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起来。”
红河州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点对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可量化的经营性资产总额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人、确权到户,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
明确集体经济“如何管”。红河州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监事长,表决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特殊法人资格,为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功能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巩固成果 典型引路谋振兴
为充分彰显改革效能,释放改革红利,红河州按照典型带动一片、标杆引领一群的工作思路,在每个县市打造不少于2个样板典型,全州共树立30个样板示范。围绕农业村、城郊村及城中村3种不同类型,村组发挥优势特色,示范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资产、激发活力,不断建立健全治理机制。
农业村着力盘活农地。走近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处处鲜花绽放、瓜果飘香、道路平整,居民在家门口就业,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住进小别墅,过上幸福生活。谈起现在的收入,黑泥地社区居民普鹏程高兴地说:“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一年地租就有一万多元,在这里务工工资每月有3000多元,一年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城郊村发挥城乡要素流动的天然区位优势。个旧市大屯街道大屯社区以一组为试点,居民出资入股开发本组集体用地,每股7000元,筹资763万元,建成占地4730平方米的商贸中心,入股居民当年即开始享受红利。领到分红的居民邓丽莲满脸喜悦地说:“我家有4个人,每人每年可领1000多元。”
城中村借势发力,提升物业经济档次。2001年,蒙自市文澜街道起龙社区二社,率先启动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把拥有的经营部、门市、贸易楼拿出来做试点,将集体经济改成股份制,每位社员持股分红。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马宁说:“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更加明晰,村集体可以科学规范地管理使用集体资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股民收入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靠城吃城’的创新路子。”
此外,红河州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全州推广10种发展模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形式多变的发展趋势,元阳县阿者科村便是较为典型的模式之一。通过改革,该村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新路子,不仅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也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
改革无止境,奋进正当时。红河州正持续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完善集体资产的管理体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推动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佚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