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27载坚守为农服务的初心使命

——记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勇成

作者:邹喆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07-11 01:49:45

12.jpg

李勇成(右)深入田间察看玉米生长情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抚摸着碧绿的稻秧,远眺山间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红河州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勇成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27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业事业贡献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中勤耕耘,在敬业中作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帮助村民扎根土地走上了致富路。

青丝熬成白发,纵横的沟壑爬满脸颊,但为了践行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李勇成满怀激情,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基地建在群众中,他坦诚地说:“通过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绿色先进实用技术,帮助群众多增收一点、吃得更安全一点,便是我最大的心愿。”

扎根基层 坚守初心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事业比造福人民更崇高。”1994年8月,大学刚刚毕业3个月,李勇成便被派往元阳县胜村乡哈尼村寨蹲点搞“杂交玉米规范化栽培”扶贫开发项目。

6个月的蹲点让李勇成看到了农村的苦、农民的穷,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农民的生活,用所学一辈子服务农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将科学转化为农民的致富渠道,李勇成常常戴着草帽、扛着锄头、怀揣一本笔记穿梭于田间地头。看着他晒黑的皮肤,磨破的脚踝,同事们打趣地说道:“你现在比农民还农民。”但李勇成却深知如果不能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能推广新品种,那农民的生活就不会改变,即使有再过硬的技术,也将成为空谈。

怀揣着农业富民的梦想,李勇成把家搬到了村里,安在了田间。为了得到最新、最准确的实验数据,他不畏艰辛、不顾风雨,蹲在田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27年如一日,当他看到自己主持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优质稻产业化及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得到示范推广,帮助农民新增8736万元收入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幸福的事。”

青春播撒在绿色的田野,汗水浇灌着脚下这片炽热的红土地,李勇成奋斗的脚步一刻也未停歇。从主持国家“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到“热带亚热带玉米骨干亲本创制及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项目,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群众的肯定,李勇成长舒了一口气说:“坚守终究会有回报。”

引入人才“造血”增收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李勇成深知人才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农业人才紧缺问题,填补人才培养的空白,他坚持以思想上的“破冰”引领行动上的“突围”,历经数年,终于在2017年成功申报并主持“朱有勇院士、赵久然专家”(红河)工作站,建成“云南省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2020年成功申报并主持了“杨远柱专家工作站”。

“院士专家的到来,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引入了活水,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扎根土地,成为农业发展的后备军。”看着元阳、建水、蒙自等地组建起来的创新基地,李勇成又有了新的想法。在驻村的5年中,他发现收入来源单一是农民增收的又一瓶颈,于是,他通过“以学代工、以工促学”的方式,把课堂培训与打工有机结合,让农户在学技术的同时,有了额外收入。

村民杨仆亮兴奋地说:“李院长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种植,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只要有需要他便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现在,我在他的帮助下也成了一名技术能手,还获得了2020年中华农业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光奖金就有3万元。”

把课堂搬到田间,把技术搬进心间。除了开展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培训,李勇成还根据生产实际,开展百香果、芽黄魔芋等经济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培养了一大批“明白人”“带头人”。他的默默付出深深打动着农民群众,在他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悬挂着元阳县小新街乡绿山村委会赠送的“科技引领 暖心帮扶”锦旗。

传承本色,笃行致远。虽已年过半百,但李勇成的干劲却更足了。站在农业事业的潮头上,他扬起风帆,重整行装,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去践行农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