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小康生活在眼前

——探访屏边县白河镇腊哈村

作者:杨会国 邹喆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03-27 23:32:36

12.jpg

晾晒豆腐皮

群山似弯弓,山村如箭镞。沿着蜿蜒的河谷一路前行,司机罗师傅一直向记者介绍几十年前他记忆中的腊哈村,泥泞的道路、漏雨的房屋、秃岭的荒山。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在过去数百年间被深深烙下贫穷与落后的符号。

“现在道路通了,环境也好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家家都住上了‘小洋楼’,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腊哈村了。”腊哈村党总支书记周少翔看出了记者的惊讶,兴奋地解释道。确如周少翔所说,现在的腊哈村处处呈现繁荣祥和的景象,以前的荒山野岭已被郁郁葱葱的果林所替代。

志在富民 产业发展有活力

“这是我们新建好的豆腐皮加工厂,目前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有近400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周少翔指着旁边的生产厂房向记者介绍,“不要小瞧这个加工厂,它每天可以制作30吨豆腐皮,年产值达1亿元,腊哈村的发展可少不了它。”

在周少翔看来,豆腐皮加工厂“浑身都是宝”,“生产豆腐皮剩下的豆腐渣是村民养猪的好饲料,可以降低近70%的养殖成本;加工时蒸汽冷凝形成的蒸馏水,不仅干净卫生,还具有美容功效,是水上乐园的理想水源;养猪等产生的农家肥,可以改良土地增加土壤肥力……”周少翔满怀憧憬地诉说着他的梦想。

其实,豆腐皮加工厂只是腊哈村合作社众多产业中的一个。2016年,腊哈村按照“一个中心,专业合作,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多村合股”“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成立腊哈村众和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741人全部脱贫,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2014年至2017年,腊哈村党员、群众累计申请‘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540万元,用于入股合作社。同时,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行,调动多方活力,增加村民收入来源,带动并实现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双赢’。”白河镇党委书记栾旭俊告诉记者。

“让有想法的人去拼,让没想法的人去干。”腊哈村众和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用发展新理念,推动腊哈村热果交易中心、冷库、水果初加工基地等产业逐步建立,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针对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既是股民也是村民的周邵忠也有自己的想法:“合作社的收益要有一部分用于社会公益,要投入人才培养和科研,才能让效益最大化,才利于长远发展。”

多元融合 乡村振兴有底气

借助“白河凉鸡”、汤东“壮家花米饭”、“人字桥”的影响力,腊哈村依托离国门河口较近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立滴水白鹤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从今年春节至今,我们已经接待了超6000名游客,旅游收入达70万元。”周少翔继续说道,“如今乡村旅游已经与腊哈村的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可以享受自然的美好、民族的风情,也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水果。”

除了旅游,腊哈村的电商借助合作社的力量实现全新发展。云南品鲜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朱王江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喜悦,“现在我们在拼多多、淘宝等平台都开设了自己的旗舰店,每天的订单就有将近8万个,仅木瓜一天就可以销售30吨,现在不是愁卖不出去,而是愁没有货。”

这种巨大反差是过去腊哈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中寨村民小组家家都有贷款,奋斗5年也仅够偿还利息,加入合作社之后,第一年就有一半村民还完了贷款。村民陈显国感触最深:“那时候是真穷,人畜混住,臭气熏天。现在生活好了,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租金就有7万多元,我自己还在公司里担任技术管理,每月有3500元,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十几万元。”

熊宝珍夫妻俩也常常在忙完地里的砂仁后,就去豆腐皮加工厂打工,“我们自己种了一些砂仁,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清闲时就在厂里打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也有1万多元,致富的途径多了,收入自然就高了,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出门有工打,下班就回家”,如今成了腊哈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合作社的持续深入发展,腊哈村挪出了“穷窝”,斩断了“穷根”,以崭新昂扬的精神面貌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奔向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绿水青山诉和谐,鸟语花香沁心脾。腊哈村这本读不完的“书”,用一张张笑脸,讲述着一座古老山村的“涅槃”故事,演绎着它的智慧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