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探访西南联大蒙自旧址——

寻根溯源,重温联大传统

作者:段云娟 黄传龙 李宁 常一鸣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02-18 20:48:16

在朱自清的笔下,蒙自城小得精致,却能让人的思维扩展到无限远。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数百名师生就在他笔下的小城里,在如翡翠一样的蒙自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等诸多文化大师,给蒙自留下了自豪,留下了他们的人文精神,也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

国立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进、民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蒙自是除昆明和叙永之外,西南联大的又一个重要办学点。

近日,记者走进西南联大在蒙自现存的旧址,去领略、感受名人志士们留下的遗风,向抗战烽火中不屈的中国知识分子致敬,更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伟大精神致敬。

历史的选择——

这些天的蒙自寒意浓重,一行人走在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城市里,仿佛更有一种静谧的味道。

有人会问,西南联大分校为何会选择蒙自?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时间轴往回拨动。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许多精英志士,不甘沦为亡国奴,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到达昆明后,由于校舍不敷使用。当时的蒙自社会发展水平非常好,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

1938年4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到蒙自办学,合并为“文法学院”,又称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

同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9周年纪念日,蒙自分校以纪念五四运动19周年集会代替开学典礼,朱自清、罗培、钱穆等知名教授在当天的纪念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也正是这一天,滇南小城蒙自的各族群众第一次领略了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采和名教授们的风度!领略了来自五四圣地北大、清华的精神风范!

青春蒙自的记忆——

位于南湖畔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的典型法式建筑,展馆通过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几个部分,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始末和发展中遇到的艰难困苦,挖掘一代中国人“弦歌不绝”的文化传统和心灵史。

“西南联大要到蒙自开设分校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蒙自城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欢迎联大师生的到来。当时的蒙自县县长带领乡绅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当时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纪念馆的讲解员林晓丹向记者一行介绍道,联大在蒙自的校舍来源,一部分是租赁前人留下的空房,如蒙自海关、法国银行、法国领事馆;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当地人士的协助,如蒙自豪绅周柏斋,就慷慨地提供了一幢宅邸作为学生宿舍,还宴请了联大的先遣团成员。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就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等大师学者。

作为西南边陲的一个偏远小镇,蒙自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特别是春天是雨季,下起雨来没完没了,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师生出行困难。而且饮食方面也颇为简朴。

作为滇南抗战的大后方,除了没有日军的空袭,蒙自的学习环境似乎比长沙还要糟糕,教材和参考书少得可怜,只有17个座位的图书馆对于数百名联大文学院的师生来讲,这几乎就相当于没有,但联大文法学院的学生们主动担负起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决心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

李洪涛老师在《绝缴移栽在南滇》一文中提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成立后,蒙自的物价立刻开始上涨,教师们每月在外包伙,费用相当于云南本地普通职员一个月的薪水,好在当时教授们的工资比职员高了许多。物价上涨、教学及生活条件艰苦虽然让他们有些尴尬,但和几年后在昆明的饥寒交迫相比,日子过得还算是比较宽裕。

经过颠沛流离的中国学子,在南疆边陲的蒙自小城,求得了暂时的宁静和学习知识的空间。

大学之道——

1938年7月底,学期结束,西南联大新校舍完工在即,为了军事的需要,政府决定将哥胪士洋行和海关大楼租借给从广西前线撤退下来的柳州航校。联大文法学院师生于当年8月底9月初迁回昆明。

联大的离开与到来一样仓促。有学者评价,西南联大在蒙自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当地乃至整个人类的贡献,是超越地域和时空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归纳。”文化学者、蒙自市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必昆告诉记者,联大师生当时在蒙自广泛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传播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彼时,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联大师生对当地展开了大量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当地农民和矿工的生活状况,并考察当地文化,收集民歌民谣。而对于抗战思想的宣传,更是一刻不曾落下。《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在当地被广为传唱。据当地老人讲述,那年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全都变成了抗日春联。

除了爱国精神的传播,联大师生更是用现代文明促进了当地风气的转变。联大的学生刚到蒙自的时候,发现到处都是苍蝇,可是当地人很少打苍蝇。同学们出于卫生,凑钱买了许多苍蝇拍子,送给蒙自市民,并发动了一场“灭蝇运动”,类似今天的爱国卫生运动。那之后,饭店老板慢慢开始用布遮盖饭菜,以防苍蝇落在上面。再者,联大师生自带的新潮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蒙自居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潮流,被蒙自人效仿。虽然联大人离开了,但受新思想的熏陶,蒙自的女孩们出门可以穿学生裙,也不必再打伞了,还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报考类似于西南联大这样的大学。

“联大的到来,还提升了蒙自的教育及文化水平。”王必昆说道,联大人在蒙自城内办起了夜校,吸引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夜校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大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师。当时恰逢毕业季,联大的一些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教学,后来进入了个旧一中、蒙自一中等教学。而文化方面的影响,则不得不提到让蒙自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南湖诗社”,诗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五四”时期的校园精神,诗社创作的新诗,是一种不为蒙自人所熟知的新的文学体裁,又有查良铮(穆旦)这样优秀的诗人,蒙自文学发展脉络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西南联大的到来更促进了知识分子与边地民众的深入交往。像朱自清在蒙自学会了骑马,他还把蒙自周边苗族村寨的村民请到联大来观看师生歌舞表演。而吴宓就爱去一家饭店喝粥,饭店老板爱好收藏古玩,常和吴宓分享交流,二人相谈甚欢。1988年,在蒙自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蒙自人民在南湖松岛建了闻一多纪念亭;后又在哥胪士洋行旧址上建闻一多纪念馆,供后人瞻仰;蒙自县博物馆专门开辟了西南联大校史展览室。

西南联大在蒙自的办学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已经扎根蒙自的山川、红土。传承联大精神,凝聚发展动力。在联大精神的指引下,蒙自正在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