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弥勒“放羊娃”日子越过越甜蜜

作者:罗宏伟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0-11-17 23:43:12

满怀恋恋不舍,弥勒市陶瓦村村民普光文正在亲手拆除自家土坯危房。“如果不是村干部催促说影响了旅游村的村容村貌,我还想把这座房子保留几年、留个念想。”

放下手中的活儿,看着这座老旧土坯房,今年70岁的普光文对记者说道:“我与两个弟弟都在这间房屋里出生,这也是祖辈留给我的唯一家产。”回顾年少时的生活,他说,一家5口人连玉米杂粮都吃不饱,也看不起病。15岁那年父亲病故,给他留下了难以抚平的“硬伤”,生活逼迫他成了“一家之主”。

为了养家糊口,普光文从生产队分给的一只山羊开始,最多时喂养了五六十只山羊,“放羊娃”就成了他的别名。为了母亲和两个弟弟,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成了他深入骨髓的“家训”,并总结为“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的家训,张贴在家门口。

说话间,从老宅来到相邻的一座崭新的楼房前,普光文说:“就相隔这么几步,已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而这一巨变,就发生在这几年里。2015年,他家因大儿子残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希望他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扩大养羊规模与发展生猪养殖,增加烤烟种植面积,把玉米地改种小米辣等。他听从村干部的建议,带领妻子与小儿子奋战一年,家庭收入大幅增加。

依靠精准扶贫政策,他于2016年在老宅旁边新建了两层半的楼房。“国家补贴4万元,我们筹措了20多万元建房款。也就是这一年,我家脱贫了!”说话间,普光文笑得特别开心。

陶瓦村是巡检司镇高甸村委会一个典型的彝族支系阿哲人聚居区,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思想观念的陈旧制约了村民的脱贫进程。普光文认为,是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与扶贫干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为村民增添了创新发展的动力。

普光文于2015年试种了3亩小米辣,亩均收入达六七千元,收入超过种包谷的十多倍。扩种烤烟至14亩,小规模发展生猪养殖达20多头等,使他家年收入达10多万元。去年,新楼房实现了全面装修,他还购买了新家具、家电,今年又在院子里盖起了约200平方米的彩钢瓦大棚,购买了电动货运三轮车等,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示范户。

“老旧房子拆了,过去的苦日子再也没有了!”普光文与妻子、儿子、儿媳及两个孙子一家7口共同居住在崭新的楼房里,三世同堂、其乐融融。说起今天的生活,他显得特别激动:“感谢党和国家对偏远贫困少数民族村寨的帮扶政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对彝族群众的贴心关爱。”不仅他家日子越过越甜蜜,全村村民也全部实现脱贫。

今年9月,巡检司镇荣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而彝族支系阿哲文化核心区就是陶瓦村,“未来,我们这个旅游村的魅力将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幸福。”普光文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