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老邓耳村的饮水“变奏曲”

作者:陈亚艺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10-25 02:49:46

W020201024594599467276_600.JPG

现在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冯家豪 摄)

位于开远市灵泉街道三台铺村委会的老邓耳村,是我省最大的苗族聚居村,也是开远市严重缺水的贫困村之一。虽然这里距开远市区只有20多公里,但因处在海拔2770多米的高山深处,老邓耳村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村里及周边找不到洁净的水源,老邓耳村群众用水全靠村内的两个积水塘。

老邓耳村小组长罗应昌回忆说:“那些年,村子里两个塘子的水是人畜混用的,牛在塘子里喝水、打滚、拉屎,人在塘子边洗衣服、洗菜、舀水喝。”有时下雨天,塘里的水是浑的,常常是一桶水,半桶泥,有条件的人家会放点明矾澄清一下,而大多数人家则是稍稍沉淀一会儿就直接饮用。由于人畜共饮一塘水,腹泻、痢疾等疾病成了当地群众的多发病。要是到了干旱季节,“牛滚塘”里的水都不够用,村子里的人只有到7公里外的德果村挑山涧水饮用,光挑水一天就需要一个劳动力。人们一般天不亮出去挑水,要到下午才回得来,山路不好走,两桶水回到家只有一半了。水在这里显得异常珍贵,别说是洗澡、洗衣服,就是喝口水也要省着点。严重缺水,导致当地苗族群众生活贫困,家里大部分男人要担起挑水的重担,无法外出打工,只有守着贫瘠的土地过着穷苦的日子。

W020201024594606743140_600.JPG

原来村民用人蓄混用塘子洗衣(冯家豪 摄)

回忆起这些历史,罗应昌这位50多岁的汉子眼里满是酸楚。渴望喝上一口干净水成了老邓耳村人的企盼。

近年来,开远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关注,家庭小水窖在该市贫困山区迅速发展起来。熊绍文是老邓耳村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村子里第一个建起水窖的人家。

1999年,熊绍文家中建起了该村的第一口水窖,30立方米的小水窖可供全家5口人用上大半年。下雨时,小水窖利用房屋院落作为集雨设施,将雨水聚集到水窖贮存起来,可以供平日生活用水。水窖水比起村内的“牛滚塘”水,干净又卫生,还省去了挑水的劳力,可以说一口小水窖就能解决一个家庭饮用水困难。当时,政府鼓励群众建造家庭水窖,补助60包水泥,100公斤钢筋,但建一口小水窖还需农户自筹3000元资金,许多群众只能望而却步。

2000年至2004年,开远市争取到了“母亲水窖”和“爱心水窖”等项目,水窖的补助力度增加了,村里的家庭小水窖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仅仅2年不到的时间,老邓耳村就建起520口家庭水窖,达到一户一窖,有的人家达到了一户两窖,从此老邓耳村人告别了喝“牛滚塘”水的历史,喝上了盼望已久的水窖水。

熊正义是土生土长的老邓耳村人,也是三台铺村委会主任。他说:“家庭水窖没有建造前,村子里的小卖部最好卖的是明矾和氯霉素、痢特灵、泻痢停等药品,仅明矾一年就要卖出200多公斤。自从建起水窖后,明矾和药都不好卖了,明矾每年只卖出去10多公斤,而来买其他日用品的人却多了起来。”

可以说,一口小水窖,让老邓耳村人历经了“浑水变清水、苦水变甜水、远水变近水”的变迁,奏响了老邓耳村群众饮水的新乐章。

从2016年开始,开远市委、政府提出“站位更高一点、力度更大一点、动作更快一点”的思路,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尤其是提升山区群众的饮水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统筹资金,竭尽全力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力争将山区群众的用水条件再提升一个档次。

要想连通自来水,水源点是关键。灵泉街道的西山片区是全市最缺水的山区之一,也是工程性缺水比较突出的山区,因受条件限制,这里仅有一座库容为107万立方米的勒白冲小(一)型水库,因距离水库较远,老邓耳村人依然缺水。2014年,开远市水务局派出技术员对灵泉街道西山片区作了勘测,发现在灵泉街道三台铺村委会的狮子山附近有条件建水库。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库容为170.9万立方米的三台铺水库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水库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畜饮水,改善土地灌溉面积15000亩,惠及灵泉街道17个自然村的1933户8784人,为西山片区的生态农业发展、人畜饮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台铺水库建成后,2019年开始实施老邓耳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泵站1座、铺设管道23.83千米、新建水池2个、安装变压器1台、水处理设备2台,自来水终于流进了老邓耳村,老邓耳村又奏响了饮水安全的变奏曲。村民侯自六说:“现在好了,我们和城里没啥两样,水龙头一拧就来水,洗衣做饭样样都很方便,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

有了水,老邓耳村就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老邓耳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和发展万寿菊,万寿菊成了群众致富的新产业。2019年,老邓耳村种植万寿菊已达416.2公顷,农户种植万寿菊收入达936.45万元,2019年老邓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老邓耳村成为云南省的“民族团结示范村”。

水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村里90%的人家安装了太阳能,70%的人家建起了新楼房,50%的人家有了车,村里建起了活动室、卫生室、球场,人居环境大有改变,干干净净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庭院,群众生活发生了大改变,人们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