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红河州:11个民族一家亲 携手过上好日子

作者:王陶 黄传龙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09-28 22:49:36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红河州3.29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翻滚着一股浓浓的民族团结热浪,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布朗等11个世居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相交相融,千百年来,续写着一段接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为全国惟一以哈尼族、彝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红河历来也是云南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之一。于红河而言,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始终是永恒的工作主题。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红河州委、州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起谋划、一起推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作出决定,命名红河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亲如手足是一家 互帮互助传佳话

3月22日,云南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凯旋归来。队伍里,来自红河州的医疗队由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壮族、瑶族等6个民族的医护人员组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哈尼族护士长吕佩颖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我们义不容辞,在祖国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亲如一家的手足同胞。”

“亲如手足!”这是吕佩颖心底深处最有力的支撑,也是全州各族人民的共识。

亲如手足,有困难就一定会互相帮。地处边境一线的金平县金橡村坐落在二级公路旁。曾经,“边疆”“民族”与贫困在这里交织,傣族大妈李桂琴家的日子并不富裕。为了改变这个傣族村寨的困境,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各族扶贫干部积极帮扶,很快,李桂琴一家发展起橡胶种植,两年前还迁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居。如今,“边疆”“民族”已不再是金橡村的代名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身处边陲的少数民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每隔一段时间,李桂琴就要让儿子把自家屋顶上的五星红旗换成新的。全村几十户人家的屋顶上都飘着的祖国红,让人的内心澎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同样在金平县,深居大山,曾经过着游居游耕生活的莽人、苦聪人先后被“请”下山。为了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分批分期的驻村扶贫干部与他们同吃同睡同劳动,手把手教会他们剪指甲、洗澡,教会他们发展种植、搞起养殖,还为他们安装起太阳能热水器,接通了广播、电视、自来水……

手拉手、心连心。红河大地上,无时无刻都上演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故事,11个世居民族就像遍布红河大地的那些山山水水,相依相靠,谁也离不开谁。

告别窝棚住进新楼 收入增加衣食无忧

金秋时节,丰收的红河大地,数以万计的笑脸绘就成一幅幅生动的幸福画卷——

红河南岸的层层梯田里,稻香四溢,哈尼族小伙李义忠收获着粮、鱼、蛋、鸭,自家梯田的亩产值从过去的2000元左右到现在已逾1万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李义忠兴奋不已。“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的“稻鱼鸭”绿色高产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让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哈尼人增加了农村产业附加值,实现了“哈尼梯田保护+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三赢。

红河北岸,粉嘟嘟的西北勒苹果压弯枝头。种了2000棵苹果树的果农王海燕喜上眉梢,“今年估计能有个7、8万元的收入。”当挖下第一锄,缺水的蒙自市西北勒乡干部群众就发扬苦干实干、勇于创新、互帮互助的“西北勒精神”,把优质苹果种在喀斯特地貌突出的大地上,“不向自然低头,不向贫困低头。”西北勒乡彝、苗、汉各族群众以刚强坚毅、百折不挠,共同努力谱写下了“石头缝里刨穷根”的精彩华章。

5年前,面对各族贫困群众的深切期盼,红河州把“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写在红色大地上,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县,向贫困地区派出3158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369家各级定点扶贫单位、5.95万帮扶责任人。心向一处想,劲就能往一处使。全州强力推进实施了南部地区综合扶贫开发、集中连片综合扶贫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不断加大了民族贫困地区整村推进、整族帮扶力度。

走进布朗族聚居的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龙凤村,一排排青瓦白墙小院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村民小组组长罗云祥感慨万千:“是党的民族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让我们实现了从窝棚到新楼房、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的华丽转变。”

“脱贫攻坚促跨越,团结共进奔小康。”历史的承诺,已经变为现实。2014年至今,红河州累计实现减贫88.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末的19.71%下降至2019年末的0.64%,红河各族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实现着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红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目标可期,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11个世居民族生产生活正在也必将持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天都是好日子  470余万各族兄妹生活比蜜甜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昨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阿细人的幸福生活比蜜甜。”这是来自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弥勒市可邑村毕摩刘家盛的一段迎客词。自从可邑村成立文艺队、开发旅游业,刘家盛见证了村寨的变化。

在红河大地,“刘家盛”们的民族团结之歌常唱常新,靠的是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靠的是各族群众的和衷共济、守望相助。

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孕育繁荣。

“现在,村里的彝、汉两族同胞一起发展产业、一起庆祝佳节,就像一家人。”在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的桃林里,村党总支书记许海清向记者讲述彝、汉两族村民共兴“桃乡”的故事。阿希者村自古就有种桃树的历史,历经时代变迁,种桃兴衰更迭,但彝、汉两族世代在此辛勤耕耘,携手努力,如今阿希者村成功嫁接出“阿希者红桃”,“桃乡”盛景再现。

在蒙自市草坝镇十七村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民族习惯,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坚持‘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头作用。”在这个近800人的村庄里,回族、彝族、苗族、汉族、壮族、布依族组成了一个“六个民族一个村”的大家庭。近年来,村民们还共同出资修建了村内道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进葡萄、石榴等经济作物,建设了配套的水果交易市场,引进冷冻库,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这些全靠村里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是团结的力量。”村民李为彪自豪地说。

团结带来的喜人之变,数不胜数,也无数次力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红河发展进步的基石。

多年来,不论南北,红河州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把民族团结工作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了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教育、医疗、文化、法治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并相继在全州13各县市建成了15个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如今,南部6县高速公路全面通车已指日可待,高中教育实现免费;全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两保合一”;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与意大利结缘;“平安红河”“法治红河”建设深入推进,和谐稳定大局更加巩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2019年,在全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实现2211.99亿元,连续四年稳居云南省第三位,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排名上升至第二位。

正是有了民族团结,红河的发展进步才有了保障,社会才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才更加幸福;正是有了民族团结,红河的经济才有了腾飞的翅膀和敢于面向世界的底气。

听,欢愉的三弦声又响起来了,唤醒着勤劳的彝山阿细人;韵律悠扬的哈尼乐作声浸染着那波光粼粼的千年梯田,荡出层层回响。此起彼伏的民族合奏,传遍高山峡谷、城市乡村,在南北之间、山坝之间、城乡之间交汇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曲,展现出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历史巨变。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