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个旧市贾沙乡水塘村产业突围、幸福转身,演绎了一场——

“苦辣酸甜”变“型”记

作者:杨会国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09-21 00:49:02

秋日的个旧市贾沙乡水塘村,满目苍翠。错落有致的新房、成片的甘蔗、小米辣以及沃柑等时令果蔬遍布山间,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幸福和谐的美丽图景。

村民李兰芬站在自家的田地里,背着一篓刚刚采摘的小米辣。“今年小米辣长势好,价钱也好,加上后面生姜和甘蔗的收入,应该有8万元左右了。”李兰芬算着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赶上了好政策,住上了新楼房,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了。”李兰芬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就像漫山遍野的甘蔗一样甜。

穷则思变 抱团发展

“冷墩不冷、风口没风、水塘无水。”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因为缺水,先辈们祈愿本地水源丰富,故取名水塘,寓意水源汇聚。但事与愿违,据传,从清朝嘉庆年间便有人居住于此的水塘村,缺水的状况至今未曾改变。

“交通不便,资源匮乏,500多户2000多人仅靠种些玉米维持生计,那个时候就是在熬日子。”今年61岁的村民卢建福说起以前的苦日子,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缺水,水塘村只能种植甘蔗。但山高坡陡,田间连一条像样的机耕路都没有,最远的山地离公路有几公里远,砍下的甘蔗只能一捆捆靠人背马驼运到公路边,再由车辆送去100多公里外的糖厂,一番折腾下来,根本挣不到钱。

“这样单打独斗的方法行不通,必须抱团发展。”水塘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16年开始,在市、乡两级的帮扶下,水塘村新建了几十公里的机耕道路和进村公路。

吴建波介绍,通过积极对外协调联系,该村和元阳英茂糖厂合作,逐步形成了“党总支+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2016年,水塘村甘蔗种植面积首次突破7000亩,与周边的丫沙底村连片成为“万亩蔗区”。为了保证甘蔗能在收成季及时送交糖厂,党总支将种植甘蔗的农户进行整合,分成了若干个生产小分队,每户每天派出劳动力集中砍收,定量定车,减少了成本,提高了农户收益。

“现在我家的几十亩甘蔗,亩产值从以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2500元以上,光是种植甘蔗的收入就有近10万元。”村民卢建福乐呵呵地说。

贾沙乡党委组织委员鲁海珊告诉记者,党建引领、抱团发展迅速带动了产业发展,让甘蔗真正成为水塘村群众脱贫的“甜蜜事业”。仅2年时间,水塘村520户2047人于2018年整体脱贫出列。

突破瓶颈 多元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劳动技能缺乏,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水塘村面临的状况。而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日益增长,仅靠甘蔗产业是无法满足的。路从何处走、钱又怎么挣、农民咋脱贫?下沉到一线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开始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最重要的是意识觉醒,彻底激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只要干群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贾沙乡乡长林敏对记者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详细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收集群众意见及建议60余条,制定出水塘村致富奔小康的红心柚(苦)、小米辣(辣)、百香果(酸)、沃柑(甜)4大产业,有效破解了水塘村产业单一的瓶颈,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之路迈进。

走出村口,记者看到周边的几座山上种满了红心柚和沃柑等果树,绿意盎然、蔚为壮观。

吴建波笑着说:“现在已经种植百香果、沃柑、小米辣、红心柚共1000多亩,小米辣开始采摘,沃柑、百香果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下一步将大面积推广,形成水塘村新的产业布局。”

今年49岁的李保全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连房子都没有,吴建波把自己家的老房子无偿送给了他。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几年时间里,李保全两口子一刻也不闲着,家里的土地远一点的全部种植甘蔗,近一点的种植小米辣和果树,还养了猪。通过自身努力,2018年,李保全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新建了楼房。李兰芬、卢建福、梁羽等,很多像李保全一样的贫困户,凭借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致富,成为村里的典型和榜样。

“只要肯干,日子就会一年更比一年好!”在谈到自己以及水塘村这些年的变化时,李保全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赞不绝口。

“苦辣酸甜”尝百味,多元发展富全村。成功实现产业突围的水塘村,正朝着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迈进。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