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弥勒产业扶贫模式①:一乡立一业 荒山变“金山”

作者:黄波 程丽银 罗宏伟 李立章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05-29 20:23:10

1.webp.jpg

  弥勒市是红河州北大门,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阿细跳月之乡”“福地弥勒”之称,它“接轨滇中、连接两广、辐射东盟”,是红河州通往“两广”出海的重要交通枢纽,石蒙高速、泸弥高速、云桂铁路纵贯全境,“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云南县域经济十强县”等美誉在身,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红河州前列。

  这里虽然不是红河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县市,但与全国全省全州各地一样,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也同样面临着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基数较大、市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21人,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清零”。弥勒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及中央、省州党委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是弥勒市委、市政府统一认识和自觉遵循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弥勒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带动、上下联动和“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把产业扶贫、脱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根基和主要依托,针对产业扶贫“短板”,靶向治疗,从产业扶贫全覆盖、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抓实奖补政策全覆盖、抓实技能指导服务全覆盖入手,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全市产业扶贫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助推产业扶贫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促农增收致富。

640.webp.jpg

鸟瞰弥勒城 宗辉 摄

  弥勒大地,一派生机勃勃。从高原特色农业到生态农业,从特色产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从扶贫车间到乡村旅游,从新型经营主体到农业电商,产业扶贫呈现百舸争流的景象,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从而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转变,书写出新时代产业脱贫的“弥勒模式”,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脱贫攻坚奔小康答卷。

  2019年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8.37亿元 比2013年增长80.1%,年均递增10.3%

  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3元 比2013年增长121%,年均递增14.1%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93户47386人 已脱贫12196户46567人;未脱贫297户819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88%下降至0.2%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弥勒市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消除深度贫困歼灭战的新阶段。作为红河州第一人口大市,面对曾经的贫困面广、东西两山与平坝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等瓶颈,靠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该市党委、政府的答案是:向荒地要财富,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强产业、因村因户施策保脱贫稳发展。目前,该市每个乡镇都有一至两个稳得住、叫得响的种养产业,每村每户都形成了一至两个或多个稳定的“一品一策”和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通过兴产富民,越来越多的贫瘠荒山变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

640.webp (1).jpg

江边乡发展芒果产业,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图片来自江边乡

  向荒山要财富 实现“一乡一业”

  实施精准扶贫之初,弥勒市江边、五山、东山3个乡镇被列为贫困乡镇,有49个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12493户贫困户。这些贫困乡镇及村寨,都集中在山区半山区,致贫的主要原因均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无经济支柱产业、无明白人带头,而村民既没有发展资金又没有尝试胆量。这就成了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壁垒。

  产业是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根基,只有全力以赴找出路,没有怨天尤人找借口。江边乡原党委书记唐俊伟找到正在做玉米收购生意的江边村二组组长苏志林。“江边荒山多,但靠山却不能吃山,你觉得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苏志林从来没有种过林果,但从乡党委书记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盘点全国各地、反复研究比对发现,只有选择适应海拔1300米左右、干热河谷地带、荒山缺水等条件的种植品种,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江边乡党委带着农业科技人员及苏志林走出去“取经”,最终确定引进“台农1号”与“金煌”两个芒果树品种率先试种。“2013年,我率先流转村民荒山400亩,仅1年时间就产生了效益。”在苏志林及其他公司的带动下,江边乡至今发展芒果产业已达3.5万亩,覆盖该乡7个村委会中的6个,1200多户村民种植芒果树,其中,有建档立卡户380户。2019年,芒果产业园区3500多亩盛产期的芒果树产量达1000多吨,产值达1200多万元。

  念好“山”字经,发掘“荒山”富矿。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该市五山乡的荒山变成了满目绿色的柑橘产业,东山镇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与红骨山羊;同属山区的非贫困乡镇,竹园镇有四季香椿、西一镇有人参果、新哨镇有桃子与温氏养殖、巡检司镇有食品产业园等。这些扎根贫困山区、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成为该市各乡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支柱产业。

640.webp (2).jpg

葡萄园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普佳勇 摄

  向产业链要财富 筑牢“一乡一业”

  让外地优质果树种移植到本地后开花结果,仅仅是向荒地要财富的第一步,而向产业链要财富,才是发展致富的最佳成效。

  江边乡芒果产业带头人苏志林,在2013年试种芒果成功后就注册了合作社。2015年,批量芒果上市后他独自空运300公斤芒果到北京较大的蔬果市场,租用3平方米摊位供消费者免费品尝,其外观和品质均赢得好评,自此打开了北京、黑龙江销售市场,仅2019年就发往北京120吨、黑龙江16吨。

  2016年,苏志林注销了合作社,注册了公司和“展雁芒果”商标,其芒果种植面积增至22000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随着芒果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与产量的连年增收,苏志林着手筹建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还把销售网络向国外市场拓展,决心让“江边芒果”生产链不仅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且实现富甲一方。在江边芒果产业园,还有2家外地公司入驻,其中一家注册了“南盘江高原芒果”商标。

  与“江边芒果”产业链不同的是,东山镇年产7800多吨的冷凉蔬菜莲花白,自2014年种植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安排合作社人员长期驻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接转蔬菜,尔后再批发到沿海片区。“虎门客商看到云G牌货车,就知道云南的蔬菜又到了,信任程度非常高。”东山镇新寨村党总支书记、刘平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刘平介绍,东山片区种植莲花白已达6000多亩,一年种两季产值突破万元。

  2014年,五山乡石头寨村以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为突破口,引进优质蜜橙、皇帝贡柑等果树种,至今已发展柑橘产业3000多亩,仅投产的700亩柑橘产值就达1200万元。创新培育的“企业+社员+村党总支(支部)+合作社”四股经营农业经营主体模式,既实现了产业的稳定性,又达到了股东稳定红利的目标。

  弥勒市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乡一业”的精准布局与专项扶持,12个乡镇和东风农场管理局既实现了产业富民,又探求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3个贫困乡镇26个贫困村的脱贫出列。随着“一乡一业”的蓬勃发展,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逐步走向富裕,占该市0.2%未脱贫户也将实现如期脱贫。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